“路线需要进一步侦察确定。”陈默沉声道,“在出发前,必须尽可能消除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利用与军方的贸易渠道,获取一些沿途的区域情报,但核心路线的最终勘察,可能需要我们的人提前出发,进行先导侦察。”
这意味着风险前置。
后方的基石
陈默最后将目光投向父亲陈建国和母亲李秀娟(通过远程通讯接入):“爸,妈,这次远征,后方就交给你们了。堡垒是我们根基,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内部稳定、物资调配、日常防御,都需要你们统筹。与军方的贸易要维持,对江东的虚与委蛇要继续,尤其是那个‘科研小组’,要盯紧,但也要让他们‘有所收获’,麻痹对方。”
陈建国面色凝重,他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放心,小默。家里有我们,绝不会乱。你们……一定要小心。”李秀娟的声音也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但更多的是支持:“孩子们,一定要平安回来。”
能力的倚仗与新的发现
在构想具体行动细节时,陈默自身的能力,无疑是此次远征最重要的底牌。他清晰地感受到,与林凡一战后,尤其是经历了精神力的过度透支与恢复,他的空间能力似乎突破了某个界限。
他心念微动,空间感知如同水银泻地,无声无息地覆盖了周围二十米的范围。这个范围内,墙壁的纹理、设备内部细微的元件、甚至空气中漂浮的微尘,都清晰地映照在他的“心眼”之中。比之前的十米范围,提升了一倍!这意味着,在潜入过程中,他能更早地发现埋伏、陷阱和隐藏的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时,他对于“精准投送”的掌控也更加精妙。之前投送手雷等物品,还需要短暂的专注和明显的空间涟漪,现在,他感觉可以更加隐蔽、迅速,甚至能尝试投送更小、更精密的物体,比如……一枚毒针,或者一个监听器。
更重要的是,他隐约触摸到了“短距瞬移”的门槛。虽然还无法实战应用,但那种对空间节点模糊的感应,让他对保命和突袭有了更多的设想。
“我的能力有所提升,”陈默没有隐瞒,这对制定计划至关重要,“感知范围扩大到二十米,投送更精准隐蔽。这会对潜入和撤离提供很大帮助。”
这个消息无疑给沉重的计划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共识与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