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完夏侯惇后,曹操又看向荀彧。
“文若,政务与后勤之事,还需劳烦你。”
荀彧拱手回应:
“主公无需忧虑。”
“我军近年已储备充足粮草。”
“绝不会再如兖州、淮泗、官渡之战时那般缺粮。”
提及往事,曹操与荀彧不由想起当年征战时的艰难。
荀彧竭尽全力,才确保前线粮草供应无虞。
若无他的默默付出,曹操的征战之路未必能如此顺利。
夏侯惇与荀彧,正是曹操后方最稳固的支柱。
有他们坐镇,曹操方能安心出征。
随后,曹操又对荀攸和程昱说道:
“公达、仲德,此次随我同行。”
“前线军务,还需二位协助谋划。”
荀攸与程昱相视一笑。
多年来,出征的阵容几乎未曾改变。
可惜郭嘉早逝,否则军议之时,必能再添一位良才。
此时,厅内仅剩曹舒与贾诩。
曹操忽然意味深长地对贾诩道:
“文和,以你的性情,倒很适合拉拢孙权。”
“不过,此事还是交给司马懿去办吧!”
“嗯?”
贾诩面露诧异。
他本以为曹操要派他出使孙权,心中顿时一紧。
出使敌营,绝非美差。
所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过是虚言。
若真信以为真,便是愚不可及。
使者若身份低微,或许无事。
但若位高权重,敌营极可能扣留甚至加害。
正因如此,汉末三国使者的性命,往往危如累卵。
此前出使韩遂一事,已让曹操对贾诩的疑虑尽消。
老毒士这些年尽心竭力,曹操自然不愿看到贾诩白白折在孙权手里。
于是,出使东吴的差事便落在了司马懿头上。
一旁的曹舒默默腹诽:祖父这吓唬人的 病,果然还是没改。
贾诩方才怕是吓得心跳都要停了,结果最后竟让司马懿去冒险。
“不过,司马懿出使时该如何应对孙权,还需文和你替他谋划周全。”曹操补充道。
贾诩闻言松了口气——若只需拟定说辞,倒不算什么难事。
至于司马懿的安危……
只能祝他自求多福了。若孙权当真翻脸 ,那便由他去吧!
曹操的目光最终转向曹舒:“舒儿,你妙才叔公性情急躁,阿翁终究不放心。你即刻率虎豹骑驰援汉中,待战后阿翁封你为骑兵大都督!”
这番话绝非虚言,几名谋士顿时心领神会。
荀彧、荀攸、贾诩面露欣慰,程昱颔首赞许——四人皆看出曹操属意曹舒继位。
夏侯惇向来唯命是从,加上夏侯渊、曹仁等宗亲支持,曹舒早已获得军中核心拥护。
为补全世家助力,曹操更将颍川荀氏与琅琊王氏划入曹舒阵营。
只要稳步前行,世子之位已是囊中之物。
可惜曹丕、曹彰尚未察觉:曹操择嗣,最重才干。
曹丕虽善隐忍,却终究少了份杀伐果决的魄力。
曹彰不过一介武夫,冲锋陷阵尚可,若要治国理政,实在难堪大任。
相比之下,曹舒则截然不同。
文韬武略兼备,功勋才干俱全。
除却年岁尚轻,几乎无可挑剔。
若不立曹舒为嗣,那才是曹操昏聩不明!
此番调遣曹舒率虎豹骑驰援汉中,除对夏侯渊心存顾虑外,更因曹操深知:举曹营上下,唯曹舒可堪与刘备抗衡!
有曹舒坐镇汉中,此战方能高枕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