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数据的汇聚

“星门网络”的猜想,如同一道劈开混沌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恢弘到令人窒息的探索疆域。然而,猜想终究是猜想,需要如山铁证来支撑。幸运的是,三角团队并非空想家,他们手中正掌握着来自全球不同关键节点的、独一无二的宝贵数据。

吉萨高原的实地测量因“秩序与传承基金会”(基本可以确定是“熵减基金会”的马甲)的干扰而被迫更加谨慎和缓慢,但这反而促使他们将重心转向了内部整合。临时基地彻底变成了一个高度紧张的数据处理中心。

来自四个主要遗址的数据流,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向王大锤工坊的那组经过多次升级的服务器集群汇聚:

1. 美索不达米亚 (巴比伦): 主要是短暂的“共鸣”信号特征,证明了特定神话符号(恩基)与局部物理效应的关联性,以及“通天塔”共振猜想的初步佐证。数据量相对较小,但作为起点和符号学关联的关键证据,意义重大。

2. 昆仑山: 这是数据的重头戏,也是理论基石。包含了:

· 稳定的“恩基频率”主振荡及其复杂的内部调制(“呼吸”与“信息喷发”)。

· 那次短暂交互获得的、结构复杂的“回响”信号——那篇用物理参数书写的“天书”。

· 多吉老人歌谣的音频资料,以及南曦据此建立的、初步的“信号-旋律”映射语法。

· 环境背景数据(磁场、次声波基线等)。

3. 玛雅 (奇琴伊察): 侧重于动态和周期性现象。

· 春分日“光蛇”形成全过程的高精度同步记录:光影变化、伴随的次声波共振、电磁脉冲爆发、局部磁场扰动、以及那瞬间的异常能量峰值(T3时刻)和引发的空间微扰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