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难题

何以为民 好故梦心 2139 字 4天前

单纯依靠法律条文或者强硬裁决,显然无法真正平息这场源于宗族伦理和乡土认同的深层冲突,甚至可能激化矛盾。李腾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既能体现公平,又能为双方宗族情感所接受的解决方案。

他暂停了争吵,分别与张姓、王姓的代表进行单独沟通。他不再纠缠于具体细节的对错,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冲突继续下去的后果——子孙后代永无宁日,小河村永远落后,被其他村看不起。

“老叔,您是老辈人,德高望重。您希望看到子孙后代一直这样斗下去吗?我们能不能各退一步,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让这件事过去,让小河村有个安宁?”李腾语气诚恳,姿态放得很低。

同时,他了解到村里还有一位早已退休、在张王两姓中都有威望的老支书,姓韩。他立刻请周海亲自去请韩老支书出面。

就在调解艰难推进时,李腾接到了宋知远从县里打来的电话。显然,县委办已经将情况汇报了上去。

“情况怎么样?控制住了吗?”宋知远的声音透着关切和严肃。

“宋县长,现场暂时稳住了,我正在组织双方代表调解,情况比较复杂,是历史遗留的宗族矛盾。”李腾简要汇报。

“嗯,一定要确保不能发生流血事件。注意方式方法,既要讲原则,也要考虑乡情。需要县里什么支持?”宋知远问道。

“目前还能应对。如果需要,我再向您汇报。”李腾回答,他不想轻易动用上级力量,希望靠自己解决这第一个难题。

“好,保持沟通,随时汇报进展。”宋知远挂了电话。

有了宋知远的关注和精神支持,李腾心里更踏实了些。不久,周海请来了韩老支书。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深谙乡土规则和人情世故,在他的斡旋和劝说下,加上李腾之前铺垫的“各退一步、面向未来”的思路,双方代表的态度终于开始松动。

经过近四个小时艰苦卓绝的谈判、协商、甚至激烈的争吵,最终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争议宅基地由村里收回,作为公共用地,未来用于建设村民活动场所;村委会在别处协调一块面积相当的地基,以优惠价格提供给原先主张权利的一方;双方族长共同承诺,约束本族子弟,自此不再因此事滋生事端。

当这个方案在土坎上宣布时,尽管仍有少数人嘀咕不满,但大多数村民,尤其是经历了漫长争斗感到疲惫的村民,都松了一口气。在韩老支书和双方族长的劝说下,聚集的人群开始慢慢散去。

当最后一名村民离开,夕阳的余晖已经洒满了空地。李腾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嗓子沙哑,双腿如同灌了铅。但他心里,却充满了首战告捷的欣慰和巨大的成就感。他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用智慧和勇气,为这个“矛盾窝子”村暂时拆除了引信。

回去的车上,周海由衷地说:“李镇长,今天多亏了您!真是太险了!”其他干部也纷纷附和,看李腾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真正的敬佩。

然而,李腾也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息,小河村的深层矛盾并未根除。而且,刘长根的“恰到好处”的生病,以及马德明书记在关键时刻的“缺席”,都像一根根刺,提醒着他柳林镇政治生态的复杂。

晚上,他再次拨通宋知远的电话,详细汇报了处置过程和结果。

宋知远听完,沉默了片刻,说道:“处理得不错,有胆有识,也懂得运用策略。不过,这只是开始。基层工作,就是不断地面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挂了电话,李腾站在宿舍窗前。柳林镇的夜空,星疏月朗。经过这一天的惊心动魄,他感觉自己真正触摸到了基层脉搏的剧烈跳动。首遇难题,他挺过来了。但这仅仅是他在柳林镇漫长征程中的第一个考验。未来,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在等待着他。而那个一直未曾正面交锋的常务副镇长刘长根,其真实的立场和能量,也让他更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