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马车套好了,江屿骑着一匹缴获的驮马。
郭二和另一个会赶车的伙计驾着两架空马车,
宁绣绣和另外几个伙计坐在车辕上或车里避风,
一行人在寒冷的晨雾中离开了天牛庙村,向着县城方向驶去。
路面冻得硬邦邦的,马车颠簸前行。
沿途所见,尽是荒芜的田野和萧瑟的村庄,
偶尔能看到面黄肌瘦的农民裹着破棉袄在地里刨食,
或者缩在低矮的土坯房门口晒太阳,眼神麻木。
路旁甚至能看到冻毙的饿殍,无人收尸,景象凄惨。
这就是1920年代末北方农村的真实写照。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中午时分,终于看到了县城的城墙。
那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小县城,灰扑扑的城墙不算高大,
有些地方已经坍塌,只是用泥土和碎石勉强修补。
城门洞开,两个抱着老套筒步枪的士兵缩在城门洞里躲风,
对进出的人群爱答不理,也懒得盘查,主要是看有没有油水可捞。
看到江屿这一行人带着马车,像是有点家底的,才懒洋洋地抬眼看了看。
走进城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虽然同样破败,但总算有了些人烟和市井气息。
街道是泥土路,被冻得梆硬,坑坑洼洼。
两旁是低矮的店铺,灰砖灰瓦,门板老旧。
招牌各式各样,有布幌子,也有木牌子,
写着“聚丰粮行”、“同泰布庄”、“仁和堂药铺”、“福顺昌杂货”等字样。
街上行人不少,大多穿着臃肿破旧的棉袄,面色菜黄,行色匆匆。
挑担的小贩、拉洋车的车夫、挎着篮子买菜的妇人、还有偶尔骑马经过的军官或乡绅,
构成了一幅混乱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空气中弥漫着煤烟、牲口粪便、食物和一种说不出的腐朽气味混合在一起的复杂味道。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
“热乎的烤地瓜嘞!”
“洋火洋胰子,便宜卖喽!”
“磨剪子嘞——戗菜刀——”
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穿着体面中山装或长袍马褂的人,
以及一两个烫着卷发、穿着厚实旗袍的摩登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