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荆益深耕·仁政化民

后汉异星录 凌阅闻 5239 字 8天前

春雨·田垄上的泥泞与蓝图

荆州南阳郡,新野郊野。一场贵如油的春雨刚歇,空气里弥漫着湿润泥土的清新气息。官道泥泞不堪,一行十余人正艰难地推着几辆覆盖油布的木车前行,车轮深陷泥淖,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车轴痛苦的呻吟和众人沉重的喘息。泥浆飞溅,沾满了推车人的裤腿和草鞋。

为首的老农张老汉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雨水的混合物,喘着粗气对车旁一位同样挽着裤腿、赤脚踩在冰冷泥泞里的中年男子抱怨道:“使君!这宝贝‘曲辕犁’样机,什么都好,就是忒沉了些!田埂窄道,平日里挑担子都嫌挤,推着这铁疙瘩,实在难行啊!”

这位浑身泥点、看起来与寻常农夫无异的“使君”,正是刘备(陈默)。他此刻穿着半旧的葛布深衣,粗布腰带随意系着,沾满泥浆的镜片后,目光专注地看着车轮陷入的深度。闻言,他非但不恼,反而露出一丝理解的笑意,俯身托住车轴下方,朝后方喊道:“云长!搭把手,给老丈省把力气!”

“喏!”一声沉稳有力的应答响起。只见身形魁伟的关羽应声上前,右手单臂抓住车辕,吐气开声,“嘿!”地一声发力,那沉重的木车竟被他硬生生抬离了泥坑半尺,车轮“咯吱”一声碾上较硬的路基。这惊人的臂力,惊得远处田垄间弯腰拾穗的几名农妇直起身,瞪大了眼睛——谁能想到威震华夏的关将军,此刻竟在泥地里帮人推犁?

“大哥!这等粗活何须亲力亲为?”如同洪钟炸响般的声音传来,张飞大步流星地赶上来,蒲扇般的大手就要去抢推车的位子,“让匠作坊多造些,分发到各乡亭便是!俺老张带兵押送,保准妥妥帖帖!”他性子急躁,看着这缓慢的进度便心急火燎。

刘备(陈默)却摇了摇头,目光扫过张老汉等几个本地老农脸上深锁的眉头。他从怀中抽出一卷被油布仔细包裹的桦树皮纸,小心展开。纸上并非绢帛上的工笔小楷,而是用炭笔画满了格线与各种奇特的符号,清晰地标注着“重量”、“田埂均宽”、“牵引所需人力”、“泥地阻力系数”等字样。纸页边缘有诸多炭笔的修改痕迹,末端一行细小的简体字备注尤为醒目:“样本迭代:3.0版。核心痛点:田间移动性差,需优化结构减重15%以上”。

他指着纸上的一处数据和旁边记录的田垄宽度,耐心解释:“三弟,治政如烹小鲜,火候差不得半分,材料也要知根知底。”他蹲下身,随手从田埂边抓起一把湿润的褐色泥土,手指捻开,细腻粘稠。“你看这荆州南阳的土质,与我们在平原、涿郡时大不相同,湿重黏腻。这犁头要深翻入土,所需力道比北方硬土至少多三成!若不实地测试,只按河北冀州匠坊的图纸依样画葫芦,造出来的犁到了荆南或益州山地,要么犁头卷刃,要么耕深不足,误了农时可是大事。关乎百姓一年的口粮,岂能大意?”

他将那捧泥土展示给张老汉等人看:“老丈,你们看,这土粘性如此之大,现有犁铧角度是否还需微调?入土阻力如何?”几个老农凑上前,用手指捻、搓、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眼中既有对新事物的敬畏,也有对这位“使君”能与他们共沾泥土的感激与亲近。这正是刘备(陈默)追求的“基层建设”——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最直接的声音,将“仁德”化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举措。

就在众人围着泥巴和图纸探讨时,官道尽头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骑快马踏碎薄雾,卷起泥点飞驰而至。马上骑士是名年轻的近卫,他飞身下马,动作利落,将一枚沾着晨露的细长竹筒恭敬呈上:“禀使君!襄阳州衙急报,诸葛先生已至,正在堂上等候!”

刘备(陈默)眼中精光一闪,接过竹筒,迅速抽出里面的绢书扫了一眼,脸上露出期待已久的振奋。“好!云长、翼德,你们陪老丈他们再测试两个来回,记录好数据,尤其注意不同深度下牵引力的变化!我先回襄阳。”

翻身上马前,他再次回望那片被春雨浸润、等待耕耘的土地。这里,将是“仁政化民”理念的试验田,也是他立足乱世、问鼎未来的根基所在。而诸葛亮的到来,无疑是这片根基上即将落下的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草庐对·隆中之策的现代演绎

荆州州衙后堂,清幽雅致。红泥小炉上,陶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水汽氤氲升腾。刘备(陈默)匆匆换过一身相对整洁的深衣,步入室内。只见一人身着素色葛袍,身姿挺拔,跪坐于案前,手中一柄羽扇轻轻摇曳,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正凝视着案几中央一件奇特的物事。

那是一方巨大的陶盘,里面精心塑造了荆州的山川地貌:汉水、沔水以打磨光滑的锡箔嵌入,模拟波光粼粼;襄阳、江陵、新野等重镇插着小巧的令旗;荆山、大洪山则用不同颜色的黏土堆叠出起伏。更令人叫绝的是,每面小旗和山隘关口的标识旁,都用蝇头小楷标注着“兵员数”、“常平仓储粮(石)”、“匠户(铁/木/织)”、“官道修缮进度”等详实的数据。这俨然是一个立体的、数据可视化的荆州沙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使君理政,竟以‘沙盘推演’之法,纤毫毕现,更重钱粮实务。”诸葛亮(原生)的指尖划过汉水流域,在标注着“樊城-匠户集中区”的地方停顿片刻,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此物构思精妙,与亮昔日隐居隆中时所绘《西蜀地形图》虽形异,然神似,尤有过之。”他指的是图上详尽的资源标注和量化管理思维。

“此乃‘资源可视化’,便于统筹规划。”刘备(陈默)笑着将陶壶提起,注入两个粗陶茶碗,坦然道,“不瞒先生,我在家乡为吏时,整日便是对着此类表格核算税赋、调配人力…如今不过是重操旧业,因地制宜罢了。”他推过一叠钉好的桦树皮纸,纸张厚实坚韧,上面用炭笔清晰地勾画着树状脉络图。

图顶端正中,赫然写着“荆州三年规划纲要”。主干向下分出四条粗壮的支脉:

农桑: 延伸出“新式农具推广(曲辕犁/筒车)”、“水利工程(三年疏浚汉水支流X条)”、“屯田制优化(军民比例/轮作方案)”、“常平仓扩建计划”。

工造: 延伸出“匠籍管理革新”、“官营匠坊建设(襄阳/江陵)”、“技术标准化(度量衡/图纸)”、“民间手工业扶持(桑麻/陶瓷)”。

蒙学: 延伸出“劝学所布点(五年实现乡一级覆盖)”、“教材编纂(《千字文》基础版/《农桑算经》)”、“师资培养与考核积分制”、“女童识字试点(限襄阳三所)”。

军备: 延伸出“新军编制(更戍/屯田比例)”、“装备标准化(弓弩/甲胄)”、“新兵操典(科学训练/营养保障)”、“烽燧传讯系统升级”。

每项细目下还有更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时间节点,条理分明,目标清晰。

诸葛亮的目光在“蒙学”分支的末梢停留良久:“劝学所:五年内每乡一所,教材统一,师资考核推行积分制…使君,此‘积分制’乃何法度?亮闻所未闻。”

刘备抿了口粗茶,解释道:“譬如乡间孩童,认得百字,可得一筹;学通《农桑算经》基础篇,再得三筹;能教授邻里幼童识字,额外嘉奖。筹满十筹者,可凭此向官府换取盐、铁针、布帛等生活必需之物。以此激励向学之心,亦使寒门子弟教有所偿。”

他叹了口气,指着“师资培养”项下几个画了红圈的难点:“此策立意虽好,推行却难。眼下最棘手的是教师奇缺。莫说通晓新教材者寥寥,便是那些略识文墨的寒门士子,宁可去给豪族世家当账房、做西席,获取丰厚束修,也不愿到穷乡僻壤的劝学所任教,报酬微薄不说,环境也更为艰苦。如何吸引人才下沉,是个大难题。”

羽扇骤然停在半空。诸葛亮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若蒙使君不弃,亮愿往新野劝学所,担任教习一月。” 语出惊人。

刘备(陈默)愕然抬头,镜片后的目光满是难以置信。名动荆襄的“卧龙”先生,竟愿屈尊去教导乡间蒙童?这无疑是为“劝学所”背书的最佳广告!

诸葛亮却已起身,缓步走至窗边,目光投向庭院中一树初绽的雪白梨花,素雅高洁。他语气转沉:“使君欲行教化,泽被黎庶,其志可嘉。然则,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从袖中取出一页质地华贵、边缘洒金的拜帖,轻轻置于刘备面前的案上,帖上字迹飞扬,透着骨子里的倨傲:

“襄阳蔡氏顿首拜上刘使君台鉴:欣闻使君大兴教化,泽被童蒙,实乃荆州之幸。蔡氏累世经学,渊源深厚,族中俊彦五人,皆通晓《诗》《书》《礼》《易》,文采斐然。然蔡门家学,巍巍乎如高山,非蒙童俗书可授,恐明珠暗投,反为不美。特请使君于州学之内,专辟‘菁英斋’,延请名儒,授以圣贤大道,蔡氏愿捐资襄助,共襄盛举。”

帖上墨字如针,刺向刘备(陈默)那份详尽规划的“蒙学”分支,尤其是“教材统一”和“男女兼收”的字眼。炉上陶壶“突突”的水沸声陡然变得刺耳,氤氲的水汽弥漫开来,模糊了刘备镜片后的双眼,也模糊了荆州看似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世家大族维护垄断知识特权的本能,终于按捺不住,露出了尖锐的獠牙。这“菁英斋”,便是他们试图在“劝学所”体系之外,另立山头,维护自身话语权和未来选官渠道的第一步。

星火·草棚下的算术与朱轮前的窘迫

七日后,新野城西郊,劝学所。

这是一间临时搭建的草棚,柱梁粗陋,茅草覆顶,四面通风。但在棚下,却汇聚着三十余名衣裳打着补丁、面有菜色却眼神晶亮的孩童。他们挤在简陋的长条木板凳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土墙上悬挂的一幅巨大的桑麻图。图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桑树、蚕室、缫丝车、织机等场景。图侧,用赭石碾磨的颜料写着几行硕大的算式:

“养蚕十筐,需桑叶千斤(市价X钱/斤),耗工二十日(日工钱Y钱)。

小主,

缫丝得百斤(市价Z钱/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