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名声主要在西凉、且朝中风评毁誉参半的董卓,以及虽出身官宦世家但资历尚浅的曹操,凌云那近乎的速胜战绩无疑更为耀眼和令人安心。
在张让等人凌云既能速定幽州,想必自有破贼妙法,不若使其南下一试,或可一鼓而定的怂恿下(这其中或许也夹杂着对这位新崛起边将的试探,甚或是借黄巾之手削弱其势力的阴暗想法),一道新的、措辞更为急切的加急圣旨被八百里快骑送出洛阳,直指北疆朔方:
诏曰:咨尔幽州总督、朔方太守凌云,骁勇善战,克定北疆,朕心甚慰。今冀州妖氛未靖,张角猖獗于广宗,官军久战无功,社稷堪忧。特令尔火速集结麾下精锐,星夜南下,驰援广宗,会同董卓、曹操等部,务求速灭元凶,平定妖氛,以安天下!事态紧急,切切毋违!钦此!
七日后,这道关系着天下大势、仿佛带着洛阳朝堂焦灼气息的圣旨,穿越千山万水,送达了尚沉浸在得子喜悦氛围中的朔方太守府。
书房内,香炉青烟袅袅,但气氛已然不同。凌云仔细听完宦官宣旨,双手接过那卷明黄色的绢帛,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隼。
他知道,该来的终究会来,历史的车轮正轰然作响,一个比北疆更为广阔、也更具风险的舞台已经无情地摆在了他的面前。退避绝无可能,唯有迎难而上。
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召集心腹,下达一连串清晰而迅速的命令:
· 换防调将:命太史慈即刻率领本部骑兵前往五原郡,接替李进的防务,确保北大门不失;同时命老将黄忠接替张辽在朔方郡的部分防务,依托坚城,稳守根基。
小主,
· 核心回归:以八百里加急传令李进、张辽,以及一直随军在幽州参赞军务、足智多谋的戏志才,将防务暂交副手,火速轻骑返回朔方郡城集结。
· 稳固后方:任命心思缜密、长于战略规划的荀攸为朔方、五原两郡军事总负责人,统筹一切边防事宜,重点防御河西匈奴可能的异动,确保根据地万无一失。政务则依旧交由阮瑀全权处理。
军令如山,被迅速执行。朔方、五原这两台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不过数日功夫,风尘仆仆的李进、张辽、戏志才以及他们麾下最为核心精锐的部队,便已从各自防区汇聚到朔方城下。
凌云深知广宗战事的紧要性和艰巨性,那里汇聚了黄巾最精锐的力量和张角这个精神领袖,绝非幽州那些流寇可比。他决定不留后手,出动手中目前最锋利、最值得信赖的矛尖。
四日后,朔方城南门外,秋风猎猎,旌旗招展,刀枪如林,甲胄鲜明。凌云一身玄色铁甲,猩红披风在身后翻卷。
他再次告别了尚在月子中休养的甄姜与襁褓中安睡的幼子,轻轻握了握眼眶微红、强忍担忧的来莺儿的手,翻身上了亲兵牵来的战马。
他勒住马缰,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支即将南下的雄师:以勇猛善攻、擅打硬仗的李进为先锋,率三千并州突骑开路;以沉稳善守、能攻善守的张辽统领三千步骑混编为中军砥柱;
以忠心耿耿、万夫莫敌的典韦率领一千亲卫虎贲营护卫中军;再辅以戏志才的随军谋划,参赞机要。
这支总数约七千人的军队,几乎集结了凌云麾下目前最能征惯战的将领和最核心的百战精锐,他们带着朔方与幽州的赫赫威名,也带着洛阳朝廷复杂难言的期望与审视,踏上了南下广宗的漫漫征途。
他们的目的地,是决定黄巾起义命运的核心战场,也是天下英雄豪杰暗自瞩目的焦点。
凌云这支来自北疆的陌生强军的加入,必将给已然陷入血腥胶着的广宗战局,带来谁也无法预料的巨大变数。
而凌云本人,也即将从一个威震北疆的边陲霸主,正式踏上中原逐鹿、问鼎天下的广阔舞台。前路是莫测的战场,是汹涌的暗流,更是无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