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凌太守又搞什么东东。

凛冬已深,酷烈的严寒如同一张无形巨网,笼罩着整个大汉疆域。

中原腹地,乃至素来繁华的司隶、冀州,官道上不断有冻毙的尸骸被发现,各地郡县上报的冻馁而死之民,数目触目惊心。

狂暴的风雪压垮了贫民赖以栖身的茅草屋,刺骨的寒风吹散了人间最后一丝暖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非前朝诗人虚妄的夸张,而是每年冬季在这片土地上反复上演的、血淋淋的现实。

然而,在这片哀鸿遍野的惨淡图景中,北疆的朔方郡,却仿佛是一片被奇迹眷顾的世外桃源。

这一切,得益于凌云早在秋末就极具远见地下令,组织人力大规模开采境内煤矿,并由官府统一调配、平价分发煤炭。

同时,官营的工匠坊日夜不停地生产着结构巧妙、售价低廉的蜂窝煤与坚固耐用的铸铁煤炉。

这使得朔方乃至新收复的五原郡,几乎家家户户、甚至安置流民的临时营地,都能烧得起这神奇的“黑石”取暖。

屋外虽是冰封雪盖、呵气成冰,屋内却因那跳跃的炉火而温暖如春,灶台上甚至能始终温着一罐热水。

整个漫长而酷寒的冬季,两郡境内上报的文书里,竟无一人是因严寒而冻毙!

这不仅是本地军民对凌云感恩戴德、奉若神明的缘由,其声名远播,更是吸引了周边郡县许多不堪严寒折磨、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拖家带口前来投靠。

当他们战战兢兢地踏入这片传说中的苦寒边地,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冬日,竟比他们那看似富庶的故乡更为“暖和”、更为安全时,那种震撼与感激,无以复加。

冬日北疆,胡人蛰伏,无大战事。政务在张昭、顾雍等能吏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流民的接收与安置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凌云得以将目光投向更为长远的未来——来年的春耕与夏耘。

作为拥有超越时代见识的灵魂,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在这古代农耕社会,粮食就是不容动摇的根基,是维系势力存续与扩张的生命线。而粮食的产量,直接取决于农业生产的水平。

“牛耕的问题,靠着推广曲辕犁,翻地的效率已经提升不少。只要明年牲畜的保有量能跟得上,深耕应该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