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山事件如同一次无声的核爆,其冲击波迅速席卷了整个美国。
那场覆盖华盛顿特区的“灰色雪景”虽然短暂且被迅速清理干净,但无数目击者和直播片段留下的影像,以及众多议员、记者亲历的恐怖幻境,根本无法完全掩盖。
官方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最高级别的紧急磋商后,对外发布了一份语焉不详的声明,将事件定性为“罕见的、具有致幻效应的集体中毒事件”,并将原因说成是“国会山部分老旧建筑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的未知有毒气体泄漏”。
这套说辞虽然漏洞百出,但在国家机器强大的舆论引导和信息管控下,逐渐成为了被主流媒体“认可”的版本。然而,在公众们看不到的高层,以及暗流涌动的信息网络中,真相以各种扭曲的形态传播着,引发了无尽的猜测与暗中的恐慌。
真正的震荡发生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超常现象管理与应对署的副局长海耶斯,因其在事件中表现的“处置不力”、“未能有效预见和控制风险”,并因其与张烨团队的激烈冲突被部分知情者所诟病,成为了最好的替罪羔羊。
海耶斯被迅速调离了超常现象管理与应对署的核心领导层,明升暗降,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闲职部门。
超常现象管理与应对署的权柄由一位此前较为低调、以务实和效率着称的官员迅速接手,但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势力博弈,无人知晓。
与联邦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州力量的强势崛起。
“野牛”麦卡洛克在事件中展现出的强硬姿态和有效行动力,通过德州自身的媒体网络被大肆宣扬。
德州州长直接公开赞扬了“本州合作伙伴”在“协助联邦处理突发危机”中发挥的“关键且负责任的作用”,并再次强调了州权与自主性的重要性。
德州,借此事件,在联邦的政治影响力和独立性上,都获得了显着的提升。
几天后,华盛顿特区一家由德州背景资本控制的安全酒店内。
“野牛”麦卡洛克看着经过几日调息、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精神已然恢复的张烨,以及围坐在一起的团队成员,直接抛出了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