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林星,新星基地。
新星基地的地下通道里,电梯缓缓下降。液压装置的嗡鸣声在狭长的竖井中回荡。电梯的终点,是那座历时近两年建成的超大型量子干涉仪。
门打开,迎面是一条笔直的合金走廊。墙壁嵌着通风管道和光导管,柔和的灯光顺着地面延伸。空气干燥而安静,温度被精确控制在十五度。
几名工程师正在终端前核对最后的测试数据,他们的动作谨慎而有条理。
干涉仪的主体位于中央大厅。大厅的穹顶由厚重的合金支撑,四周环绕着冷却与屏蔽系统。主舱呈环形结构,直径超过三十米,舱壁上布满了导线、光纤和传感节点。那层复合屏蔽壳已经通电,能够有效隔绝来自地表的震动与电磁噪声。
“主冷却回路正常,压力值稳定。”
“磁悬链张力调平完成。”
负责项目的黄佳铭院士站在控制平台上,目光扫过一排排监测屏。屏幕上显示着各模块的实时状态——温度、真空度、引力补偿值,全都在允许范围内。
环形舱的中心悬挂着干涉仪核心组件,一组精密的光路系统在静态磁场的支撑下悬浮。十六束分光激光交织成稳定的光网,每一束都经过独立的相位校准。它们将用于探测未知能量场的微弱扰动,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谓“魔力”的物理波动。
“真空舱压力已降至一百帕,准备进入零点标定。”助手报告。
“确认。”黄佳铭院士答道。
几秒后,中央控制台亮起绿色指示灯。光束开始缓慢旋转,经过反射镜阵列后汇聚到探测端。干涉图像出现在监测屏上,几条细微的干涉条纹随着时间轻微波动。
大厅里静悄悄的,只有冷却系统的低鸣。所有人都在看那组数据——条纹没有被外部震动扰乱,频率曲线极其平稳。
“零点稳定。”有人小声说道。
黄佳铭院士点头,按下控制台上的记录键:“标定完成,仪器状态正常。准备进行首次观测。”
技术员们开始调整光路角度,切换到扫描模式。新的数据流快速跳动,干涉仪的灵敏度比设计值还高出两个数量级。屏幕上的背景噪声几乎降至最低。
“信号门限确认。三、二、一——观测开始。”
控制台上亮起“运行中”的指示。光束稳定运转,中央舱的光网呈现出微弱的律动。远处的数据中心开始自动记录。
黄佳铭院士在日志中输入一句话:
“新星基地地下量子干涉仪——结构竣工,系统运行正常,进入观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