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纳米共生体

地区,南洋,馨嘉泊。

陈伟康博士推开了房间的窗帘。

经过数个月对共生体病毒的研究,他带领的小组终于攻克了它所产生的干细胞识别以及诱导功能的基础原理。

在计算机科学院完成编码设计,材料工程院下属的微机电系统实验室完成制造后,第一款纳米共生体——“P-92”,已顺利通过临床试验,即将进入应用阶段。

如果说,“P-91”再生药剂是通过激活某种人体细胞自身的潜力来达到修复、强化,那纳米共生体则是更为强势——它可以直接对人体细胞进行诱导,使他们发挥出超常的功效。

相比略显粗粝、难以掌控的病毒载体,纳米机器人构成的共生体不仅更加精准与稳定,还具备额外的强大能力。

这些微小的机器人不仅能携带诱导因子,还能同时运输多种供能物质,在器官受损或病变时迅速释放来协助细胞修复,并且吞噬、回收病变的部分。

它们还能自我拼接,形成临时结构,为破损的组织或器官提供即时支撑与功能补偿,更是可以在需要时直接强化人体的某些能力。

第一组实验动物的肝脏被故意切除部分组织,注入“P-92”后,纳米共生体沿着血流迅速扩散,几分钟内便有数十万微型单元抵达目标器官。

显微探头捕捉到的画面清晰地显示,这些机器人开始在受损部位聚集,释放诱导因子,迫使残余细胞重新分化。

短短数小时,实验数据便显示受损区域已出现完整的再生组织。

第二组实验动物的心肌因化学试剂而受到破坏,随着“P-92”进入体内,共生体迅速对失活的心肌进行代偿,病变的部分则是被精准破坏、回收,残余的化学试剂被分解。原本几近停滞的心肌纤维在数十分钟后重新搏动,电生理曲线逐渐回升。

第三组则是极限测试。动物的脾脏在动能冲击下严重损伤,共生体不仅释放诱导因子,还通过自身拼接形成临时结构,支撑血管与组织不至于完全崩解,但是最终由于能量耗尽而失活。

陈伟康放下了实验报告,连续数日的观察和数据整理让他的眼眶微微发酸,他起身走向休息区。

餐盘里摆着例行的早餐:两片烤面包,一枚水煮蛋,一杯温牛奶。

食物简单而规律,但对他而言足够维持接下来的工作。咀嚼声与远处低沉的机器运转声交织,窗外的阳光慢慢爬升,他的神情始终沉静,心思却已飘向待会的临床阶段。

清理过餐盘,他重新换上无菌服,走向专属的临床实验区。白色的自动门在身份识别后缓缓开启,里头已经有助手与医护人员候在一旁。

几名志愿者病患躺在独立的观察舱中,透明舱壁内显示着稳定而微弱的生命体征曲线。

陈伟康取下密封容器,内部安静地存放着新一批“P-92”。

他轻声吩咐助手准备第一例注入,随后俯身确认监测仪器与数据采集系统全部启动。荧幕上,心率与血压曲线安静跳动。

“开始临床阶段。”

“P-92”被注入血液后,纳米共生体迅速沿血流扩散,几乎没有延迟地锁定目标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