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
科伦坡港口的码头上,起重机昼夜不停地运转,吊起一箱箱物资。木箱上印着鲜明的红色标识——粮食、净水设备、柴油、药品,以及轻武器和弹药。
斯里兰卡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志愿者与士兵们并肩,将船只装满,再由护航舰队押送穿越孟加拉湾,驶向天竺南部的港口。
在喀拉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的补给站里,一批批物资被卸下,天竺人民军的干部与本地居民一同分配。粗粮和净水桶先被送往前线,药品与纱布则立刻分发给野战医院。
工人们忙着把柴油桶搬到卡车上,准备运往最需要的火堆壕沟。
斯里兰卡的援助虽不算奢华,却极其及时,在尸潮逼近的日子里,几乎每一箱物资都意味着数十条生命的延续。
与此同时,天竺东部的孟加拉同样紧锣密鼓的准备迎击行尸。
在东协顾问的指导下,他们在加尔各答周边建立起了层层防线。
工兵们用推土机和人力在城市外围挖出连续不断的壕沟,填满燃料,铁丝网与拒马一道道延伸。
加尔各答的工厂被征用,昼夜不停生产简易弹药箱和铁皮护盾。
东协的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投下补给,同时侦察恒河东岸的尸群动向。
孟加拉军与本地民兵分工明确:正规军负责外围火力点,民兵则在街巷间建立次级防御。
在更北方的尼泊尔,防线同样在恒河上游逐渐成形。
尼泊尔军队沿着恒河两岸修筑碉堡和高地射击点,借助山地的地形优势,将河岸布满铁丝网与障碍。
高处的庙宇与了望塔被改造成观测哨,昼夜都有士兵守望。
河谷间的村庄被组织疏散,部分青年自愿加入防御工事的修筑。虽然装备有限,但尼泊尔的部队以山地作战见长,他们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在恒河上游构筑一道屏障。
南有斯里兰卡的船队不断输送,东有孟加拉的城市防线逐步稳固,北有尼泊尔凭借山川建立屏障,西有坚不可摧的月亮辅助军。
整个南亚在东协的号召与援助下,逐渐形成一张彼此支撑的防御网。面对不断涌来的黑暗洪潮,这些国家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并肩守护同一条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