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集:药圃遗泽

153集:药圃遗泽

双经渡将从山涧采回的耐寒药材摊开在医棚的竹席上时,晨光正透过破庙的窗棂斜斜照进来,在药材上镀了层金芒。那些叶片边缘带着细锯齿的草药,根茎处还沾着湿润的泥,凑近便有股清苦中带着温润的气息——正是应对寒疟的对症之药。

“先生,这药真能抵得上之前短缺的那味主药?”随安蹲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分拣着混杂在其中的枯草,指尖被草叶边缘划出道细痕也浑然不觉。自寒疟病例增多,药库告罄那日起,他夜里总睡不着,总怕这好不容易稳住的疫情再出乱子。

双经渡正用竹刀削去药材根茎上的粗皮,闻言抬头,目光落在随安沾着泥土的手背上:“《内经》有云‘物各有性,性各有用’,这‘山苍子根’虽非药典常用,但其性温,入肾经,能驱寒邪、温气血,与寒疟患者‘阳虚外感’的病机正合。昨日我已试过配伍,药效虽稍缓,却更稳妥。”他放下竹刀,取过随身携带的瓷瓶,倒出些膏状药膏,拉过随安的手轻轻抹在伤口上,“山里草木利如刀,采撷时该先看清楚。”

随安脸颊微红,缩手想道谢,却见老妇端着个粗瓷碗从外走进来,碗里盛着刚熬好的药粥。她如今在医棚里已熟门熟路,每日天不亮就来帮着生火、熬药,那张曾被丧子之痛刻满愁苦的脸,如今虽仍有皱纹,却添了几分平和。

“先生,小随安,先垫垫肚子。”老妇把碗往竹席旁的石块上一放,眼睛直勾勾盯着那些山苍子根,忽然叹了口气,“这药……倒让我想起后山那片药圃了。”

双经渡削药材的手顿了顿:“老丈说的药圃,便是昨日遇见的山民提及的那位老医者所种?”

“正是。”老妇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苗“噼啪”响着舔上药罐,“那老医者姓陈,在山里住了一辈子,谁家有个头疼脑热,他都往人家里跑。去年冬天我儿染了风寒,就是他背着药篓走了十几里山路来瞧的,分文没收,还留下好些草药……”她声音渐低,伸手抹了把眼角,“哪承想,这次疫情来得凶,他先染了病,没撑住……”

随安听得怔然,手里的药材掉在竹席上:“那他种的药圃,就没人管了?”

“山民哪懂这些,”老妇摇头,“只说那圃里的药长得旺,可惜没人识得。昨日听你们说要找耐寒的药材,我就猜着许是陈医者种的那些……”

双经渡放下竹刀,站起身望向庙外:“今日药材够用,随我去趟那药圃吧。”

随安眼睛一亮,忙点头。老妇也跟着起身:“我熟路,我带你们去。”

三人沿着山涧旁的小径往深处走,晨露打湿了裤脚,空气里满是草木的清气。老妇走在前面,脚步稳健,不时指着路边的植物说:“这是陈医者教过的,说是治咳嗽的;那丛草能止血,上次山民砍柴伤了手,就是用它敷好的……”

走到一片背阴的坡地,果然见一方用石块围起来的圃地,里面长满了各式草药,叶片上还挂着露珠,看得出有人照料过的痕迹。圃边有间小小的茅棚,棚里堆着些干枯的药草,还有一个磨损的药碾子。

双经渡走进圃地,弯腰细看那些草药,时而拨开叶片瞧根部,时而掐一点茎叶放在鼻尖轻嗅,神色渐渐凝重起来。随安跟在后面,见他指尖划过一株叶片呈卵形的植物,便问:“先生,这是什么?”

“是‘阳起石草’,”双经渡轻声道,“性温,能补火助阳,寻常药圃极少种,看来陈医者早料到会有寒疟之疫。”他又指向另一丛开着细碎白花的植物,“这是‘接骨木’,能祛风除湿,若遇外伤风寒,配伍使用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