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蜂群进化

“玄鸟”出巢,“赤龙”升级,中国空天军的硬件平台已臻一流。但真正的战力,不仅在于平台的先进,更在于将这些平台融为一体的“神经网络”与“群体智能”。在绝对保密的“朱日和”基地超级计算机中心,“影龙”空天战机与“蜂群”无人机群的AI协同作战系统,正迎来一次颠覆性的进化。

一、沉默的推演

巨大的环形模拟大厅内,没有引擎的轰鸣,没有武器的火光,只有服务器集群低沉的嗡鸣。墙壁上是巨大的全息沙盘,展示着复杂的天体运行轨道和敌我双方单位的动态标识。这里是“蜂群”的“大脑”所在。

项目首席科学家陆云深博士(一位年轻的AI与群体智能专家)和他的团队,正紧张地注视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他们刚刚将最新研发的 “群体意识网络” 算法(代号“共生”)注入模拟战场的AI核心。

“第37次迭代推演,开始。想定:红方‘影龙’×12,‘蜂群’工蜂×144;蓝方:模拟‘复仇者号’护航舰队(驱逐舰×3,战机×24)。目标:突破防御,瘫痪蓝方指挥舰。”陆博士下达指令。

二、算法的革命

传统的无人机蜂群战术,依赖于预设程序或中心节点(如“玄鸟号”或长机“影龙”)的指令分配,存在延迟和单点故障风险。而“共生”算法的核心突破在于:

去中心化决策: 每一架“影龙”和“工蜂”都是一个智能节点,通过超高带宽、低延迟的量子数据链实时共享全战场信息(位置、状态、威胁、剩余资源),形成一个动态的“感知-决策”网络。

涌现智能: AI不再仅仅执行命令,而是基于共享的战场态势,通过复杂的博弈论和强化学习模型,自发地协同、配合、调整战术,产生“1+1>>2”的群体智能效应。

动态角色分配: 节点可根据战场需要,瞬间切换角色。一架“影龙”可能前一秒是攻击手,后一秒为受损僚机提供电子掩护;一架“工蜂”可能从侦察兵瞬间转变为自杀式拦截器,整个过程无需中心指令,完全基于对整体战局最优解的瞬时计算。

三、战场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