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自13世纪初期崛起后,便横扫欧亚大陆,
金朝、西夏、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先后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灭亡。
偏安江南的南宋本来只是个观众,
但在公元1234年联蒙灭金后,便与蒙古成了邻居,从而开始独自对抗蒙古。
金朝亡国之君金哀宗曾对臣下说:“我大金难以与蒙古为敌,至于宋人(南宋)则不足道哉。给我三千精兵,便可纵横东南。”
而蒙古曾强行向南宋借道,结果宋军各种丢城弃地。
由此可见,在金朝与蒙古的眼里,南宋是弱小的存在。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金朝虽然以不到三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北宋,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始终灭不掉南宋,最终反被南宋所灭。
蒙古虽然强大,但在与南宋的正式较量中并未占到多少便宜,更别说直捣临安了。
公元1234年,南宋北伐收复失地的行动失败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便以南宋违约为借口,派兵南下攻宋。
然而经过几轮较量,蒙军除攻占川蜀部分地区外,并未取得更大的突破。
如沔州之战、荆襄之战,皆是宋军获胜。
蒙哥于公元1251年,继任蒙古大汗后,吸取了以往蒙军南下受挫的经验教训,改变单纯的破坏性与掠夺性战略,让驻守中原的蒙军在宋蒙两国交界处大量修筑城堡,招揽流民,实行屯田,为与南宋长期对峙做充分准备。
黄淮平原虽然因长期战乱而地广人稀,但该地区物产丰、气候宜人,
故而蒙古将此作为屯田的主要地区,归设在开封的河南经略司管辖,使之成为蒙军日后南下进攻南宋京湖、两淮地区的粮饷基地。
当然,在蒙古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南宋这边也没有闲着。
宋理宗听取谋臣的建议,下诏告诫边关将帅对此不可坐视不管。
于是宋军频繁北上骚扰蒙军,并袭击蒙军的粮道,以迟缓和中止蒙军的筑城、屯田进度。
南宋的这些对策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例如利州城,蒙军花了五年的时间才修筑完成。
同时,南宋朝廷还让各地宋军效仿四川宋军,结合辖区内的地形,因地制宜,修筑城堡,与蒙军对峙。
蒙哥虽对攻宋战略进行了调整,但对窝阔台以武力征服南宋的目标却是全盘继承。
因此蒙哥与谋臣们对窝阔台时期攻打南宋的方案进行了仔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南宋的防线虽然漫长,但基本上没啥破绽,难以从正面突破。
古语云“守江必守淮”,凡是偏安江南的政权必须要守住淮河才能与北方政权长期对峙,南宋自然也不能免俗。
这是因为长江虽然被称为天险,但漏洞也很多,难以处处设防,一旦被突破就完蛋了。
淮河的河面虽然没有长江宽,但却能有效地增加战略纵深,进而拱卫长江防线。
因此,宋高宗在逃到江南后,为了守住半壁江山,便在淮河南岸部署了重兵,并挑选能征善战的武将负责守备。
大别山以东、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江淮平原,这里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南宋在此加筑了不少城寨,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以遏制蒙古骑兵的长途奔袭。
同时,南宋还在此操练了大量的水军,并建造了轻捷的战船,从水军和步军中抽调精锐组成机动部队,屯驻在长江之中,以便随时支援淮河防线。
而蒙古缺少水军,面对宋军的灵活战术,实在是无法破解。
再说荆湖地区,南宋名将孟珙在收复襄阳后,招兵买马,增筑城寨,大兴屯田,并设置了多道防线,采用机动的防御方式,让蒙军多次吃瘪。
孟珙死后,其继任者仍沿袭其抗蒙方略。
荆湖地区虽然平原较多,有利于蒙古骑兵作战,但这里同样河流纵横,南宋水军的作战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