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文出海:乡韵跨洋,声影传情

海外发行商的商务车停在“叶痕墙”旁时,小营员们正围着张大爷,举着自己的拓印作品叽叽喳喳。

领头的金发女士叫艾拉,是欧洲知名文娱发行公司的总监,她弯腰看着墙上歪歪扭扭的树叶拓印,又抬头望向远处的枫香树,眼里满是惊叹:“岳先生,您的动画、游戏和儿童文学,让我们看到了最动人的东方乡土,我们想把这些内容打包推向欧洲市场,还希望能改编成英文版音乐剧,在当地剧院上演。”

岳川指尖摩挲着小营员递来的拓印纸,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前世地球《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东方题材出海的成功逻辑——保留核心文化内核,适配海外受众的审美和语言习惯,却不刻意迎合。

“可以,”他点头,“我们推出‘叶痕根脉海外套装’,包含动画英文版、游戏多语言版、儿童文学英译版,还有音乐剧的英文改编剧本;

夏晚晴负责音乐的海外适配,在保留乡韵的基础上加入小提琴、长笛等西方乐器;林野拍海外宣传短片,用小镇实景搭配英文旁白;

凌薇设计多语言版的书籍和游戏界面,字体兼顾东西方阅读习惯;陆哲录制英文配音,邀请当地华裔童声配小枫,既保留乡音底色,又让海外观众有代入感。”

这话看似是对接海外需求的临场构思,实则是复刻前世东方文化出海的成熟框架,伪装成“文化适配的自然优化”——他甚至清晰记得前世某部乡土动画出海时,如何通过音乐改编、配音本土化平衡文化差异,这些经验都将原封不动地用在项目里。

夏晚晴刚给小营员们唱完《拓印小画家》,闻言立刻拿出乐谱本:“我会把《小镇小日子》《叶痕遍华夏》改编成中英文双语版。”

她笔尖划过纸页,“比如《槐香谣》的英文歌词,会保留‘槐叶’‘枫香’等核心意象,用简单的词汇传递意境;音乐剧的配乐会加入竖琴与二胡的合奏,让东方旋律和西方乐器碰撞出火花。”

她还计划录制中英文合唱版主题曲,邀请国内童声和海外华裔童声一起演唱,“这样既能让海外观众听懂,又不会丢了小镇的根味”——这既坚守了她音乐人的核心职能,又让副线成为文化出海的关键纽带,不是“简单翻译”,而是让乡韵跨洋时依旧鲜活。

岳川负责英文剧本和文学翻译的审核,他要求译者保留小枫日记的童真语气,比如“我藏了一片槐叶在日记本里”翻译成“I hid a locust leaf in my diary”,不添加复杂修饰;

音乐剧的英文剧本则简化部分方言梗,用“grandpa’s maple b”(爷爷的枫香木梳)这类具象表达替代抽象的乡土俗语,确保海外观众能理解。

他还在英文版本里加了“文化注解”,用小字标注“槐叶枕是东方传统手作,象征亲情与安宁”,既不破坏阅读节奏,又能传递文化内涵。

林野扛着相机,在小镇里补拍海外宣传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