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曹操拥立陈留王刘协,然众所周知, 遗诏当由少帝刘辩继位。

可叹董卓乱政,少帝蒙冤而逝,陈留王作为灵帝仅存之子,遂被董卓推上帝位。

然陈留王年幼,朝政先后落入董卓、李傕郭汜之手。

曹操虽迎天子至许都,但随行的三百公卿大半死于关中,其中缘由,玄德公当能想见。

如今曹操权势更甚董卓之辈,许都城中所谓君臣相得,究竟是真情还是迫于无奈,外人难知。

但可知者,孔融欲为冤死公卿讨公道,反被曹操借刀 派往寿春。

孔融识破奸计,游说刘表起兵问罪,不仅功败垂成,更遭革职永不录用。

我不否认曹操迎天子、诛伪帝之功。

然如昔日窦宪燕然勒石,权势无人制衡时,州郡官吏皆出其门,忤逆之臣相继被 。窦氏兄弟更是权倾朝野,横行无忌。

今曹操治下关中、豫州、兖州及江淮之地,与当年窦宪何其相似?

曹操虽有匡扶之功,亦怀欺君之志。

若不加制止,日后谁人能制曹操?昔日两屠徐州之惨剧,又将在何处重演?

许攸侃侃而谈,既赞曹操之功,亦指其过,更以窦宪、王莽为例论其权势之患。

关羽、孙乾立于刘备身后,听闻许攸之言,不由心生钦佩。原以为他会将曹操贬得一文不值,未料竟能如此公允。

刘备亦叹道:“曹孟德确为当世豪杰,然今日我与大将军皆受其迫,如困兽难脱,此局何解?”

许攸朗声笑道:“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玄德公乃汉室宗亲,稍有不从便易被斥为反贼。而大将军虽出身四世三公,却难敌天子之名,更因袁术称帝一事,令天下士人疑其亦有野心。”

“二位皆因声名所累,反使曹操坐收渔利。”

“若论英雄,大将军宽厚爱民,玄德公仁德广布,方为真豪杰。曹操虽有英雄之气,终究气短难成。”

许攸言辞恳切,意在拉近袁绍与刘备之谊。刘备虽知其中多有客套,然困局当前,亦需多方筹谋,遂举杯敬向袁绍。袁绍豪迈回礼,二人相视而笑。

许攸又道:“玄德公可知昔日苏秦合纵六国抗秦之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备颔首:“苏秦才高,然张仪以连横破其策,终致功败垂成。”

许攸笑道:“玄德公只知其一。苏秦初欲助秦连横,奈何秦王不纳,方转合六国之力。其后,他暗中助张仪入秦为客卿,张仪亦承诺在其生前不坏合纵之局。待苏秦亡故,张仪方施连横之策。”

刘备感慨:“不想二人竟有如此渊源。”

许攸借机言道:“今日大将军与玄德公,恰如苏秦、张仪,怀济世之才却难展抱负。若二位同心协力,何惧曹操?”

袁绍闻言起身,向刘备郑重一拜:“子远所言极是!我与玄德一见如故,若能共扶社稷,必成千古佳话!”

刘备赶忙站起还礼:大将军如此抬爱,备实在惶恐。

袁绍朗声笑道:玄德若不嫌弃,不如与我结为异姓兄弟如何?

刘备并未立即应允,目光转向许攸。

若当真结拜,以年岁论刘备必为弟,岂非将青州拱手相送?

许攸含笑劝道:明公且慢,结义之事容后再议。不如先请玄德公听我详述谋划。

袁绍也觉操之过急,便不再提及。

刘备顺势道:能与大将军结义自是备之幸。不过许先生的高见,备也愿闻其详。

许攸负手踱步,引经据典道:昔日光武帝遭王郎追剿时,真定王刘扬嫁外甥女郭圣通,又赠十万大军助其破敌。

大将军若要匡扶汉室,麾下兵马终当归于天子。然兵权可交,如今被曹操挟持的天子,未必能如光武帝般设云台封赏功臣。

玄德公素有贤名,又是汉室宗亲。若能入许都任宗正之职,以仁德教化天子,传达大将军心意。

效法当年张仪助苏秦之谊,岂非美事?

关羽闻言勃然变色:许攸!你让兄长赴许都,分明是要借刀 !既能除去兄长,又可白得青州。如此歹毒之计,当关某不存在么?

颜良见状踏前喝道:关羽!大将军面前岂容你放肆!

区区鼠辈,也配在关某面前叫嚣?关羽凤目微眯。

眼见局势紧张,许攸大笑道:二位将军何必动怒?大将军与玄德公尚未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