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孔融乃当世名士,又是圣人后裔,在士林中声望颇高。若杀孔融,恐寒天下士子之心。

陛下若下诏表彰曹司空功绩,仅训诫孔融,既可彰显圣明,又能展现胸襟。

如此,天下贤才必争相投效许都朝廷!

杀孔融虽快意,但收服天下民心方为社稷之福,望陛下三思!

朝臣意见分歧,有主杀者,亦有附议杨彪者。

刘协正犹豫间,宫外忽传捷报。

司空大破寿春,伪帝袁术溃逃,特呈捷报!

刘协霍然起身,不顾侍从劝阻,亲自接过捷报细览。

随即龙颜大悦:曹司空真乃朕之股肱!

忠臣在外征战,朕若令其蒙冤,与昏君何异?

朕虽年少,亦知不可辜负忠良!

传旨:赐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依萧何旧例,另赏青龙玉璧一对。

孔融昏聩谋逆,革除将作大匠之职,永不录用。若抗旨不退兵,诛其三族!

这份捷报令刘协信心倍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月之内便击溃伪帝,如此能臣,明君岂能不重?

年方十五的少帝,渐显当年怒斥董卓的胆魄。

正值崇慕忠义的年纪,对曹操这般栋梁之臣,虽为 ,亦怀敬重。

恨不能如武帝般豪言:寇可往,朕亦能往!

众臣肃然。

不称其名,入殿免礼,佩剑登堂!

昔日高祖刘邦曾赐萧何此等殊荣。

董卓、李傕、郭汜等权臣亦曾获此待遇。

然曹操乃刘协即位以来,首位被主动授予此荣的大臣。

主动赐予与被迫给予,岂可同日而语!

曹司空今后,再不必忧心小人诽谤了!

杨彪与赵温相视一眼,皆见对方眼中惊色。

然二人对天子决断亦感欣慰。

明君在朝,良臣在外,汉室复兴有望!

陛下圣明!

杨彪、赵温率先行礼,众臣纷纷跟随。

不久。

圣旨以八百里加急分送寿春、襄城。

一旨予曹操,一旨予孔融。

钟繇持旨先至襄城,将朝堂之事告知荀彧。

荀彧闻之,心中稍安。

幸得陛下明辨是非,否则孔融此举,不仅损明公声誉,更将动摇朝廷根基。

关中之事,瞒不过荀彧这般智者。

然荀彧深知李牧用意:若不除碍事公卿,曹操必陷于朝堂纷争。

外患未平,岂能终日内斗?

尤是当今天子年少,是非之观尚未成熟。

若被所谓名儒忠臣灌输权术,朝廷岂非再陷混沌?

故荀彧非但不责,反竭力善后。

许都公卿,几尽受其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