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怔然,怒意渐消。
杀孔融本是泄愤之念,但李牧三策一出,反觉此人不足为虑。
怒气自然消散。
曹操展颜道:“刺客手段,未免小家子气。”
“上策诛心,倒是精妙。”
“不过这中策——显谋,你借孔融之死,莫非意在袁术?”
玉玺下落,早已不是秘密。
昔日孙坚私藏玉玺潜逃,虽遭刘表诛杀,但传国玉玺并未落入刘备之手。
如此看来,玉玺必定仍在孙坚后人手中。
孙策作为孙坚长子,现今正效力于袁术帐下。
虽无确凿证据,但推测玉玺下落并非难事。
明公辅佐陛下建立许都朝廷已逾三月,此前曾昭告天下,承诺归还玉玺者可封侯。
然三月过去,袁术始终未有归还之意,其私藏之心昭然若揭。
许都朝廷初立,正需树立威信,此时若能迎回玉玺,必将大大提升朝廷威望。
故此玉玺,袁术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
可遣孔融前往寿春索要玉玺,若能成功取回,可见其才干;若要不回,再行问罪不迟。
李牧略作停顿,继续道:若袁术拒不交出,明公可直接对其宣战!
曹操面露讶色:直接宣战?若袁术矢口否认,我军师出无名啊?
李牧轻摇羽扇笑道:此乃袁术之忧,非明公之虑。
我军只需宣布开战,在颍水建造战船,并非真要立即出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操恍然大悟:显谋之意,莫非借此机会为日后征讨寿春做准备?
李牧踱步摇扇,从容道:自许都出兵寿春,虽有颍水之便,但战船建造耗时费力,极易被袁术察觉。届时袁术必在下游布防,阻我军南下。
今借索要玉玺之机,佯装进攻寿春,既可暗中打造战船,又能令袁术耗费兵力布防。
兵法有云: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防备周全时,反而容易松懈;习以为常之事,常令人丧失警惕。
机密往往藏于公开表象之中,当表象达到极致,反成最佳掩护。
此即:瞒天过海之计!
曹操击掌赞道: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显谋此计明为索玺,实则麻痹袁术,使其难辨我军真实意图。
两军对垒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袁术布防之初士气最盛,但日久必生懈怠。
待战船建成,我军演练精兵,袁术必误以为将遭进攻,届时其军心士气已大不如前。
“此时我故意示弱,袁术必会小觑于我,以为我怯于南下。”
“然而这正是我军出击的绝佳时机!”
曹操轻抚长须,面露得色。
向李牧详细阐述战术布局,让曹操倍感参与之乐与成就之喜。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这正是善战者最引以为豪之事。
“主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