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荀文若则认为尊奉天子可顺民意,服豪杰,聚英才。”

“而牧以为,当迎奉天子,宪君言行,以法治国,以仁济世。”

曹操瞳孔微缩:“以法治国尚可理解,但这宪君言行...显谋是要为天子立法?”

夏侯惇手中酒樽一顿,面露惊色。

戏志才额角沁出冷汗:“显谋此议,恐遭天下士人口诛笔伐!”

李牧淡然一笑:“正如明公所言,正是要为天子立言行之法。”

曹操沉吟道:“《史记》有载‘黄帝法天则地,四圣各成法度;尧舜禅让,功载万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司马迁曾言,黄帝效法天地,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王承继大统,各立纲常;尧禅位于舜,舜自谦德薄而忧;这般圣德伟业,永世传颂。

显谋推崇先王之道,莫非期盼汉室天子能效法五帝德行?

然此等方略,实非易事。

震怒,流血千里,这般铁律沿袭千载,岂可轻改?

李牧未再争辩。

他早知尊奉天子,效法先王,以法治国,以仁济世之策难入曹操耳。

千年积弊,非李牧片语可移!

牧只献策,决断权在明公。李牧挥扇截住曹操追问。

区区数百石俸禄,何须以命相搏?

若曹操意志不坚,此策恐令李牧步商鞅后尘。

变革总要付出血的代价。

李牧补充此策,除料定曹操不会采纳,亦存私心。

春播一粟,秋收万籽。

董卓、李傕郭汜已证挟天子需铁血手腕。

奉天子虽可保曹操不败,终成枷锁。

此乃士人阶层的绝妙阳谋!

位极人臣时,曹操将进退维谷。

或如霍光,以汉臣终老而族灭子孙;

或为后代铺路,取汉而代之。

届时方知宪君言行之重!

李牧虽信曹操不杀己,难保曹氏代汉后其子孙不起杀心。

此策既为曹操谋生路,亦为李牧留退路。

布局三十载,只为立下这祖宗之法!

见李牧缄口,曹操与戏志才交换眼神,转而商议迎驾细节。

戏志才明察:天子可返洛阳,但明公需另择新都请迁。

夏侯惇瞠目结舌。

怎又论迁都?果然我只懂饮酒斩将乎?

离开清泉小筑后,曹操心绪难平:志才,依你之见,何人可往长安劝天子还都洛阳?

戏志才脱口而出:显谋。

夏侯惇闻言大笑:军师此言差矣!若让显谋赴险,他定会反将一军,派你去吕布帐下作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