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曹操摆手笑道:“显谋,你我之间何必拘礼。”

宾主落座。

曹操直入主题:“显谋,听闻仲德说起,元让问你如何攻取陈留时,你言只需多养鸡鸭即可。曹某不解,这鸡鸭难道能胜过张邈的兵马?”

李牧见曹操询问,不似腐儒般卖关子,直言道:“主公可知,自四月以来,关中久旱无雨,庄稼尽数枯死,如今谷米一斛已值五十万钱,长安城内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曹操点头:“关中大旱之事我有所耳闻,确实惨不忍睹。听闻陛下已下诏开仓赈灾,用太仓米豆熬粥救济贫民,也算仁政。但这与你的计策有何关联?兖州虽少雨,却还不至于颗粒无收。”

李牧轻摇折扇,从容道:“陛下虽有仁心,但政令难出宫门。以官粮赈灾,只会让权贵中饱私囊,灾民数量不会因此减少。”

“灾民无粮,只能啃树皮、挖草根、捕食鸟兽鱼虫,但凡能果腹之物皆不放过。这般大规模的求生之举,会引发另一种生灵的数量剧变。”

“生灵数量剧变?此话怎讲?”曹操对这个说法感到新奇。

李牧解释道:“大旱之年,必生蝗灾。”

“蝗虫本是独居之虫,但逢大旱,草木凋零,食物匮乏,又遭灾民捕食,便会被迫群居。”

“独居蝗虫不足为惧,但群居蝗虫数量庞大时,便会酿成天灾。”

“自古以来,蝗群过境,寸草不留。当饥饿的蝗虫达到一定数量,已非人力可制。”

“且群居蝗虫多含毒性,灾民不敢食用,无法以此解决 。”

“灾民不敢食蝗,却会捕食以蝗为食的鸟类,致使蝗虫天敌几近灭绝。”

“人不敢食蝗,食蝗之鸟又被捕杀,蝗虫数量必将激增,直至其食物也难以为继。”

“无论 虫鸟,饥饿至极都会变得疯狂。”

“关中无食,蝗群必将外迁!”

“正如当年百万青州黄巾,为求生计涌入兖州一般。”

曹操素来不信鬼神之说。

曹操担任济南相时,目睹当地官吏大肆兴建祭祀庙宇,劳民伤财,败坏风气,令他怒不可遏。他下令拆毁所有权贵建造的庙宇,严禁官吏进行淫祀活动。

小主,

当听到二字时,曹操眼神骤变。李牧对蝗灾的独特见解令他耳目一新。

原来大旱与蝗灾竟有这般关联!曹操恍然大悟,显谋提出的上中下三策,都是为了应对兖州即将面临的粮荒?不过上策和下策我都明白,唯独这中策要多养鸡鸭,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要让百姓以鸡鸭充饥?这得养多少才够啊!

不仅曹操困惑,戏志才和夏侯惇也不解鸡鸭与治理蝗灾的关系。

李牧合拢折扇,从容解释道:主公,群居蝗虫虽有毒,但寿命有限。通常只能存活两三个月,最长不过半年。临死前会产卵,此时毒性最弱。兖州本无蝗灾,这些从关中飞来的蝗虫抵达时已近生命终点,虽仍会啃食作物,但危害远不及初期。

正如曹刿论战所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正是鸡鸭最好的食物!待鸡鸭将蝗虫吃尽,将士们也能多些荤食补充。

李牧指出,兖州此次蝗灾源自关中旱情,与本地无关。在关中时,灾民会先吃光鸡鸭,且初期蝗虫毒性太强,鸡鸭也不敢食用。但兖州情况不同,这些来自关中、濒临死亡的蝗虫,正是鸡鸭争相啄食的美味。

彼竭我盈,战无不胜!戏志才拍案叫绝,显谋竟将兵法融入治灾,实在妙极!

李牧借青州黄巾与曹刿论兵之典,喻指蝗群之势,令三人豁然开朗。

关中飞蝗,恰似当年青州百万黄巾——初袭时声势浩大,再攻时锐气渐消,三犯时已显颓势。

曹操倏然起身,踱步沉吟。

“蝗群自关中扑来,兖州诸郡中,陈留与东郡首当其冲。”

“东郡已有良策,陈留却无计可施。”

“彼竭我盈,何止适用于蝗虫?”

“若我以妙法平息蝗患,而张邈束手无策,兖州诸郡谁还敢不服曹操?”

清泉小筑内回荡着曹操的畅笑。

治蝗已非单纯天灾之争,更是与张邈角逐兖州民心之战!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以曹操眼下兵力,攻陷陈留不过旬日,但令陈留士民心服,却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