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一个深夜的电话,一场舆论的豪赌!

挂掉电话,江澈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感觉身体里紧绷的弦,松开了一丝。

他已经把火种丢出去了。接下来,就看李建军有没有胆子,敢把这把火点起来了。

而电话的另一头,李建军早已毫无睡意。他“啪”地一声按亮了床头灯,从烟盒里抖出一根烟点上,在缭绕的烟雾中,双眼放光。

赌了!

他知道这事儿烫手,涉及到好几个部门的陈年旧账,搞不好就要得罪人。但收益同样巨大。一方面是新闻本身的轰动效应,另一方面,这是卖给江澈一个天大的人情。这位爷马上就要去省委办公厅了,今天他送出去的这个人情,来日的回报不可估量。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

县电视台新闻部的王牌栏目《民生聚焦》的采编室里,李建军正对着手下最得力的记者,一个刚毕业两年、充满新闻理想的年轻姑娘林晓,面授机宜。

“……记住,我们不是去问责,是去‘了解情况’。态度要谦和,问题要客观。把两个部门的说法都录下来,原汁原味,一个字都不要剪。”李建军把一份连夜整理的采访提纲递给林晓,最后叮嘱道,“你是去寻找一个被遗忘的故事,不是去当法官。”

小主,

“放心吧主任,我明白!”林晓握着提纲,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女战士。

上午九点,县交通局。

分管规划的钱副局长,热情地接待了林晓一行。他听说是电视台的采访,脸上堆满了笑容,对自己任期内的“村村通”工程业绩如数家珍。

气氛一片祥和。

直到林晓微笑着,问出了那个问题:“钱局长,我们听说有一个叫‘云顶村’的地方,那里的桥……”

“云顶村?”钱副局长脸上的笑容,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僵硬了一瞬。他端起茶杯,吹了吹上面并不存在的浮沫,沉吟了片刻。

“哦,云顶村啊,有印象,有印象。”他放下茶杯,换上了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这个村子的情况比较特殊,历史遗留问题了。当年我们局里确实做过预案,但是呢,按照县里的文件精神,这类扶贫性质的基建项目,资金的主体责任单位,在扶贫办。我们交通局,主要是负责技术支持和工程建设。说白了,得他们那边立了项,拨了款,我们才能动。我们总不能自己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吧?小林记者,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现了自己知情,又把皮球稳稳地踢了出去。

林晓心里有气,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微笑,她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县扶贫办。

扶贫办的孙副主任,是个笑眯眯的胖子,比交通局的钱副局长还要热情。

可当“云顶村”三个字一出口,孙副主任脸上的笑容立刻变成了满脸的“委屈”和“为难”。

“哎呀,小林记者,你可真是问到我的痛处了!”他一拍大腿,声音都高了八度,“云顶村那十几户老人,我心里惦记了好几年啊!每年冬天,我都自己掏钱,托人给他们送米送油送棉被!可是修桥这个事,真不是我们一个部门能说了算的。”

他从文件柜里抽出一本厚厚的政策汇编,翻到其中一页,指给林晓看:“你看,白纸黑字写着,我们扶贫办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等领域。像修桥铺路这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规定了,是由交通部门牵头,发改委立项,财政拨款。我们最多,最多只能在项目里,申请一点配套的劳务补助。你让我拿给孩子们买书的钱去修桥,我于心不忍,政策上也不允许啊!”

孙副主任声情并茂,捶胸顿足,仿佛他才是那个最想修桥,却被无情政策束缚了手脚的悲情英雄。

从扶贫办出来,外面的阳光正好,林晓却觉得浑身发冷。

她入行两年,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堵由文件、规定和官样文章砌成的墙,是何等的冰冷和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