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华的目光,落在了桌角那本江澈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周易》上。书页已经泛黄,还用牛皮纸包了书皮,看得出主人很爱惜。
他忽然想通了。
这样的人,所求的,或许根本就不是世俗的功名利禄。他们遵循的是自己内心的道,行的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义。见不平则鸣,遇冤屈则伸。这是一种近乎古代侠客的行事准则,超脱于官场的规则之外。
这个推论,完美地解释了江澈身上最大的矛盾点——他那与年龄和才华极不相称的“不求上进”。
他躲避县委大秘的位置,不是因为能力不够,也不是因为性格懒散。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太清楚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他不想被束缚,不想被卷入无谓的纷争,他需要自由,需要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便在暗中,完成他想做的事。
他的“躺平”,是他最好的伪装。
周国华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些急促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寻找着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那就是江澈在得知林国栋案平反后的反应。
平静。
平静得近乎冷漠。
周国华清晰地记得,当时江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那神情,就像是听到了“今天下午食堂加餐”一样自然。一个正常的年轻人,听到这样一桩足以震动全县的惊天大案被翻转,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惊讶、好奇,甚至是八卦的神色。
可江澈没有。
这份超出常理的平静,在周国华看来,只有一种解释——他早已知道结局。
这哪里是一个旁观者该有的反应?这分明是总导演在看完自己编排的大戏顺利落幕后,那种尽在掌握的淡然!
小主,
“呼……”
周国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感觉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大半。他觉得自己窥见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他抬起眼,目光穿过办公室半开的门,落在了外面那个小小的工位上。
江澈正坐在那里。他没有看书,也没有看文件,而是手里拿着一个橘子,正在慢条斯理地剥着。他的动作很轻,很专注,仿佛那不是一个普通的橘子,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先用指甲在橘子顶端划开一个十字,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橘子皮分成四瓣,完整地剥离下来,整个橘络都还完好无损地包裹着果肉。
做完这一切,他并没有急着吃,而是将那四瓣橘子皮在桌上摆成了一朵花的形状,然后才心满意足地拿起一瓣橘肉,放进嘴里,眯着眼睛,露出一副享受的神情。
这副样子,落在任何一个领导眼里,恐怕都会皱起眉头,暗骂一句“不务正业”。
但此刻,在周国华的眼中,这幅画面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