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江澈的布局,如何将证据“合理”地送到书记面前?

他忽然想起了那封自己伪造的信,那封以“林晓”名义写的信。

为什么那封信能瞬间击溃张建军的心理防线?

因为它不是冰冷的指控,而是有温度的倾诉。它用一个女儿的视角,讲述了二十年的思念与坚信。它唤起的,是张建un军心中最柔软、也最愧疚的那一部分。

是情感,是故事,是“人”本身,才最具力量。

对,是“人”。

江澈的脑子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瞬间豁然开朗。

他一直纠结于如何递送“证据”这个“物”,却忽略了最关键的核心——谁来递送。

他自己不行,匿名者不行。

但有一个人行,而且是唯一一个最合适、最正当、最能引爆舆论、最能让所有部门都无法拒绝的人。

那就是这起冤案最直接的受害者家属——林国栋的女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被冤案毁掉了童年、二十年来背负着“贪污犯女儿”的骂名、为了给父亲洗刷冤屈四处奔走的女儿,当她拿着父亲同事临终前的忏悔书、拿着当年主谋亲手写下的罪证,站在纪委大门口实名举报时……

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那不再是一封冰冷的举报信,而是一个泣血的悲剧。那不再是一堆来历不明的材料,而是一场迟到了二十年的正义控诉。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敢于忽视这样的举报。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会放过如此爆炸性的新闻。

这把火一旦点燃,就再也不可能被扑灭。

而他江澈,将在这场滔天大火中,完美地隐匿于幕后。他只是那个在黑暗中,为迷路的孩子递上一盏灯笼的“神秘人”。

灯笼照亮了前路,孩子自己走到了终点。而他,收起灯笼,转身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给书记泡茶、整理文件,深藏功与名。

这才是最完美的“躺平式”翻案!

江澈狠狠吸了一口烟,然后将烟头弹出窗外。火星在空中划出一道短暂的弧线,旋即熄灭在黑暗里。

他心中的计划,已经清晰无比。

第一步:找到林国栋的女儿。

第二步:用一个绝对安全、无法被追踪的方式,将自己手里的所有证据,送到她手上。

第三

步:引导她,或者说,相信她自己,会用最决绝的方式,去为父沉冤。

计划已定,新的问题又来了。

去哪里找这个“林晓”?

二十年过去了,人海茫茫。当年的案卷里,或许有她家的户籍信息,但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了。他总不能动用公安系统去查,那等于是在黑夜里点起一个篝火,告诉所有人“我在这里”。

江澈发动汽车,调转车头,向县委宿舍驶去。

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