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临安风潮,模仿危机

陈墨策马回程时,天边已泛出灰白。他未在李府久留,只将最后通牒掷于案上,便转身离去。那支玉簪被他留在马鞍旁的皮囊中,未再看一眼。入庄后,他径直走向前厅,脚步未停,只问了一句:“药房可有动静?”下人答说脉象尚稳,他略一点头,便推门而入书房。

胡万三已在内等候,手中捧着一只粗布包裹,面色凝重。他未等陈墨落座,便将布包打开,倒出一把稻种。颗粒饱满,色泽金黄,与陈氏商行所售金穗稻几无二致,唯在光下细看,粒面泛着一层极淡的蓝光。

“临安东市,已有十七家米行在卖这东西。”胡万三声音压低,“包装用的是仿陈氏油纸,封口火漆印也做了一模一样的。昨日有农户来闹,说种下去三日不发芽,刨开土看,全是染过色的陈年糙米掺石灰。”

陈墨俯身,捻起一粒,指腹搓动,外壳应声碎裂,露出内里灰白的芯。他凑近鼻端轻嗅,一股微腥的药味钻入鼻腔。

“靛青染色,加石灰防潮。”他将残粒收入腰牌暗格,抬头看向胡万三,“供货源头查到了?”

“第一批货是从徽州水路运来的,船主是李氏旁支的远亲,三日前靠岸,当晚便分发至各铺。”胡万三顿了顿,“更麻烦的是,他们打出旗号——‘金穗同源种,半价惠农’。不少小户贪便宜,已经买了。”

陈墨沉默片刻,转身取下墙上《坤舆万国全图》,指尖划过临安城位置,又移向徽州水道分支。他未再言语,只召来柳如烟。

柳如烟进门时,袖中滑出一卷薄纸,摊开是临安商贩名录,朱笔圈出五家最早开售仿种的铺子。

“都是些小本经营,平日靠倒卖陈余粮过活。”她声音清冷,“但这次进货量大,预付全款,背后必有人垫资。我已派人混入其中,查账簿往来。”

陈墨点头:“暂停临安出货。调两车正品金穗稻,明日午时前运到东市口。”

“您要当众对质?”胡万三问。

“不止。”陈墨取笔,在纸上写下“验种台”三字,“设台验种,盐水测比重,火烤验湿度。凡仿种,一验即破。”

次日辰时,东市口已围满人群。三张长桌并列,桌上摆着三只陶盆,一盆清水,一盆盐水,一盆干稻。陈氏伙计当众将正品与仿种分别投入盐水,正品沉底,仿种浮面。再取稻粒置于炭火之上,正品焦香渐起,仿种则噼啪爆裂,黑烟直冒。

围观农户哗然。

“这也能叫金穗稻?”有人怒吼。

陈墨立于台前,未多言,只命人抬出十袋正品,每袋封口皆盖一枚铜印,印面为穗形,编号清晰。

“自今日起,凡陈氏金穗稻,皆有‘金穗印’封签。”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购种后若三日不发芽,凭签十倍返还。”

话音未落,一名老农挤上前,手中提着半袋稻种,衣衫褴褛,裤脚沾泥。他跪地痛哭:“我家三亩地全撒了这鬼东西!春耕在即,这可怎么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