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一位老农拄着拐杖走出人群。他衣袖磨破,脚上草鞋开裂,颤巍巍走到台前,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露出几十枚发黑的铜钱。
“我攒了十年,就为买一口铁锅。”他声音沙哑,“去年去官市,锅要三百钱,我说再攒两年,掌柜笑我:‘你这把骨头,能不能活到那天?’”
他抬头看向学子:“今日你说,新政首月,农户换犁半价?我信。我不识字,但我看得出,你们拆的这犁,和我田里那台,不一样。”
他忽然跪下,双手捧钱:“我要买犁,现在就要。”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呐喊。有人跟着跪下,有人高呼“陈公仁政”,更多人开始自发组织,举着农具、牵着牛,向府衙正门行进。队伍越拉越长,竟绵延数里。
陈墨立于技枢院高台,目睹这一幕。他未动,也未下令迎接。直到请愿队伍在府衙前整队肃立,他才缓步走下。
百姓自动让开一条道。他径直走向那台新犁,执起犁把,轻轻一推,犁尖切入土中,顺畅无声。
“这犁,不是我造的。”他开口,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是林文远、赵九章、孙小乙,是技枢院七十二名工匠,是你们田里日日耕作的经验,一点一点改出来的。”
他转身,指向身后新立的石碑。碑面尚未刻字,仅用墨笔写就初稿,字大如拳,清晰可辨。
“今日立碑,不为记功,为明志。”他说,“盐铁之利,不在官仓,在民仓;不在权贵,在田桑。”
他从怀中取出铁凿,亲手在碑首刻下这十六字。每凿一下,石屑飞溅,百姓齐声应和。待最后一字落成,全场高呼,声震四野。
一名少年挤至碑前,手中竹节杖轻点地面。他仰头看着碑文,目光停在“保农户低价购铁具”一行,久久未移。杖头刻痕隐约可见——鹰尾上挑,如箭离弦。
夜深,人群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