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盐场东阁的陶瓮在微明中泛着冷釉般的光泽。陈墨立于廊下,指尖轻叩一枚铜钉——昨夜嵌入《坤舆万国全图》的那一枚,钉帽上压着一方细麻布,布面凹凸有致,是昨夜新制的烙印模具初试痕迹。
他未进账房,而是径直走向工坊。楚红袖已候在案前,左臂义肢的齿轮正缓缓咬合,带动一组竹制压模上下起落。麻布封口的盐包被置于台面,随着一声轻响,三组交错的“陈”字变体在布纹上留下深浅不一的暗痕。
“纹路锁死,无法逆推。”她抬眼,“每批模具由三片竹轮组合,轮序只有你我知晓。若强行拆解,竹齿会崩断,留下裂痕。”
陈墨俯身,指尖划过压痕边缘。光线斜照,麻布纤维在凹陷处微微翘起,形成一道极细的反光带——真印在此角度下会浮现出竹肌纹理,仿者难察此微光。
“今日起,所有官盐封口必烙此印。”他直起身,“苏婉娘那边可准备好了?”
“盐票已印妥。”苏婉娘掀帘而入,手中捧着一叠薄纸,每张右下角都加盖了同款烙印,“户籍贴绑定户主指模,购盐时双印对照,缺一不可。”
陈墨接过一张,对着窗光细看。纸面纤维与麻布压痕在透光下形成交错的阴影,如同某种隐秘符码。他点头:“即刻推行。”
三日后,庐州南市。
陈氏盐铺前人头攒动。百姓手持户籍贴,排队验票。一名老妇递上盐票,苏婉娘接过,取出一枚铜尺,斜照票面烙印。微光一闪,她点头放行。
“这光……是真是假?”旁人低声问。
“真印有竹纹浮光,假的死板。”苏婉娘将一张伪造盐票拍在柜台上,“昨夜有人拿这包盐来兑,封口印子是刻木拓的,压痕深浅一致,无纤维翘起,更无反光。”
她话音未落,铺外一阵骚动。护庄队押着一名贩夫入内,其背篓中十包盐尽数贴有仿制烙印。
“我们抓了三天,就等他出手。”慕容雪立于檐角,手中连弩未收,“三处集市布饵,今日收网。”
苏婉娘当众取出放大镜,镜片掠过真假两印。真者纹路如活水穿石,假者僵直如刀刻。围观者哗然。
“凡举报假盐者,赏五钱银。”她将告示贴于铺门,“但凡用‘李记印坊’火漆封口的,十有八九是伪。”
话音落下,人群中一名青年猛地低头,袖口滑落半枚铜钱,悄然滚入石缝。
当夜,审讯室烛火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