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的汗水还未从额角完全风干,夏日灼热的气息便已迫不及待地裹挟着泥土的蒸腾扑面而来。岑卿那场「犁开春天」的直播,如同一扇骤然推开的窗,让无数屏幕前的网友真切地窥见了田园诗画背后,那沉重而真实的劳作底色。关于那台“服役”超过十五年、浑身布满铁锈与油泥的老式手扶拖拉机的讨论,并未随着直播结束而停止,反而在“归晚演书”的账号下持续发酵。
“那台老铁牛,看着真让人心疼,晚晚开起来太费劲了。”
“我们老家以前也有这么一台,后来彻底报废了,耕地都靠租,成本高了好多。”
“现在的政策不是有农机补贴吗?不知道青山坳能不能申请?”
“合作社现在赚钱了,村里能不能考虑买台新的?”
一条条充满关切和建议的评论、私信,岑卿都仔细地看着。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那台老铁牛的“年迈体衰”。父亲林建国为了让它能继续在田间轰鸣,不知付出了多少额外的心血去维修、保养,但效率的低下和不时出现的故障,始终是悬在春耕秋收头上的一把钝刀,割不开丰饶,只徒增疲惫。
这个问题,同样萦绕在村长林永富的心头。合作社的初步成功,让村集体账户上有了些盈余,但也远未到可以随意挥霍的程度。添置一台全新的、像样点的大中型拖拉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一次合作社的扩大会议上,林永富将这件事提上了议程。
“咱们村这台老家伙,大家都清楚,怕是撑不了几个年头了。”林永富敲着烟斗,眉头紧锁,“眼下合作社有点进项,我就琢磨着,是不是该考虑给村里添个新‘铁牛’?但这钱……怎么出,是个问题。”
会议室里顿时议论开来。
“是该换了!去年秋收就差点误了事,修了三天才动弹!”
“新拖拉机好啊,省时省力,咱们这些老骨头也能轻松点。”
“好是好,可钱呢?一台新的得好几万吧?合作社的钱还得留着收山货、搞包装呢。”
“能不能各家各户凑点?”
“凑?说得轻巧,谁家闲钱多?”
争论声中,李叔站了起来,他看向岑卿:“晚晚,你在网上见识广,听说现在国家有那个……农机购置补贴?咱们能申请不?”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岑卿身上。她这段时间确实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心中已有初步构想。
“永富叔,李叔,各位叔伯婶娘,”岑卿声音清晰,不疾不徐,“国家确实一直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而且近年来对丘陵山区、贫困地区还有倾斜。补贴的比例根据农机类型和地方政策有所不同,高的能到30%甚至更多。”
“30%?!”有人惊呼,“那能省下不少钱啊!”
“但是,”岑卿话锋一转,“申请补贴需要符合条件,要走流程,要准备不少材料。而且,具体到我们县、我们镇,今年还有没有额度,补贴哪些机型,都需要去镇上的农机管理站问清楚。”
林永富眼中燃起希望的火苗:“有条件就好!怕的是没门路!晚晚,你懂这些政策,又会上网,这事你得帮村里多上心!”
“这是我应该做的。”岑卿点头,“我明天就去镇农机站咨询一下。而且,”她顿了顿,看向众人,“我觉得,这次买农机的过程,或许可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