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向前一步,书房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那张总是挂着一丝玩世不恭的脸上,此刻却浮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兴奋,仿佛一头嗅到了血腥味的独狼。

“主公以献礼为名,回京亮剑,此为奇策。但终究是‘主动’而为,容易授人以柄,说您是急于回京,觊觎大位。”

贾诩的话很慢,却字字诛心,将朱平安刚刚建立的计划根基又撬动了几分。

“所以,我们不能自己回去。”贾诩顿了顿,环视众人,享受着他们脸上困惑的表情,“得有人,哭着喊着,‘请’我们回去。”

“请?”荀彧皱起眉,“如今京中局势不明,谁会冒着触怒陛下的风险,上书请王爷回京?”

“当然是那些把‘忠君爱国’四个字刻在脑门上,当成护身符的‘朝堂砥柱’。”贾诩的嘴角咧开一个弧度,他伸出两根手指,在空中点了点,“吏部尚书卫衡才,太傅杨维。”

这两个名字一出,萧何与荀彧的表情都变了。

卫衡才,掌管天下官吏升迁,是文官集团的标杆。杨维,三朝元老,帝王之师,桃李满天下,是士林中的泰山北斗。这两人,是朝堂之上最坚定的保皇派,是皇帝最信任的老臣。让他们上书,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不可能!”荀彧断然否定。

“在正常情况下,确实不可能。”贾诩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但如果,不这么做,他们就会被全天下的读书人戳着脊梁骨骂呢?”

他走到桌案前,拿起一张刚刚试制成功的“景云纸”,在指尖轻轻摩挲。

“主公,我们最大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这个。”

“玲珑阁的商路,能将消息传遍九州。而这廉价的景云纸,则能将我们的声音,塞进每一个寒门士子的脑袋里。”

“我们要做的,很简单。”贾诩的声音充满了蛊惑性,“发动一场舆论的风暴。让沈万三的商队,在每一座城市的茶楼酒肆里,传唱《瑞王景云平匪记》。

让蔡伦的造纸坊,将《瑞王安边录》、《景云新政考》印成册子,以近乎白送的价格,铺满每一个书院,每一个学子的案头!”

“我们要告诉全天下的人:泰昌六皇子朱平安,在封地景云,清匪患、安边境、造神纸、兴农业!将您塑造成一个文治武功、心怀社稷、爱民如子的完美皇子典范!”

“书房里一片寂静。萧何的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他想的不是计策的毒辣,而是这背后所需要的庞大资源调动能力和对人心精准的计算,这已经超出了权谋,近乎于‘道’了。而荀彧,他从这计策中看到了一股可怕的力量,一股足以扭曲‘王道’,绑架‘大义’的民意洪流。”

贾诩看着他们震惊的表情,满意地继续说道:“当全天下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受了景云纸恩惠的寒门士子,都发自内心地认为瑞王贤明,是社稷之福时……您说,作为百官表率的太傅和吏部尚书,如果不想被士林的唾沫淹死,不想被后世史官记上一笔‘嫉贤妒能,阻塞言路’,他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