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青丝暗系

在指出三处庄客被重复征税的记录时,他更直言:“庄主,此非理财,实乃失却人心之始啊。”

“先生大才!屈居账房,实乃明珠蒙尘!”

扈太公抚册惊叹,当即奉为上宾。

此后庄中事务,无论大小,竟渐渐习惯先问一句:“刘先生之意如何?”

这变化,庄客们看在眼里,对刘备的眼神也从最初的好奇,迅速转为发自内心的尊敬。

此后但凡他在庄中行走,必有人自发点头致意,若有生人靠近厢房,巡逻庄客也会格外留意。

武松见兄长如此受人敬重,在一旁咧着嘴傻乐,连带着对庄客们也抱拳还礼,乔装的不适竟也悄然淡去几分。

谁知刘备转身塞给他一本《春秋》,武松顿时苦了脸。

刘备忍俊不禁:“贤弟,欲成万人敌,亦需知晓古今兴替。”

武松虽仍愁眉不展,却罕见地没有抱怨,而是珍重地将书收好。

此后数日,刘备在庄中的种种言行,便如一颗颗石子,不断投入扈三娘的心湖。

这日午后,树荫下传来孩童喧哗。

几个庄户孩子正围着一个瘦弱小童推搡嬉笑,那被欺负的孩子衣衫沾土,眼眶发红。

眼看一个稍大的孩子扬手就要打下去!

“且慢。”

刘备快步上前,并未厉声喝止,而是先护在那小童身前。

他俯身将小童扶起,轻轻为他拍去尘土。

转而又耐心问那大孩子:“为何争斗?”

那孩子梗着脖子道:“他弱,他活该!”

刘备不答,只折枝为笔,在地上写下【人】【刀】【义】三字,温言解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持刀,是力,可护己,亦可伤人。故需以此义字为缰。刀向不公,方为义举。强者之力,用于欺凌则为暴,用于守护方为勇。”

孩童们在他循循引导下,若有所思,那大孩子也盯着地上的字,陷入沉默。

扈三娘恰巧路过,驻足聆听,心神俱震。

这番话,与她自幼所学斩将杀敌之理截然不同,却如一道暖阳,照进了她内心深处某个不曾被触动的角落。

自此之后,扈三娘发现自己变了。

巡庄时,她的目光会不自觉地在人群中寻找那个温润的身影。

听他说话,那平和沉稳的语调,总能让她因祝家庄之事而烦躁的心绪渐渐安宁。

这分莫名的关注让她有些慌乱,却又甘之如饴。

更让扈三娘心弦微动的,是那些润物无声的细节。

这位刘先生能叫出每日送饭老仆的名字:“李伯,您腿脚不便,以后饭食我自去灶房取便可。”

在庄中老卒感叹战死同伴无人记得时,会细细倾听,温言建议:“壮士英魂,不应只在亲眷记忆中。何不设一英烈簿,让后人皆知,扈家庄今日安宁,由何而来?”

此言一出,不仅老卒热泪盈眶,周围听闻的庄客们亦是心潮澎湃,归属感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盘桓短短数日,这些细微小事却如涓涓细流,汇聚在扈三娘心头。

她清晰地感觉到,此人不仅怀有经世之才,更具备泽被苍生的大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