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断织星丝

“那是第一句。”孟母的声音冷得像块冰。她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角拿起一把青铜小刀——那是用来割断废线的工具,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青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却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孟母走到织机前,看着那匹即将完工的麻布。经线与纬线交错编织,已经能看出细密的纹理,再织半个时辰就能收工,足够换得半个月的口粮。

她深吸一口气,举起小刀,对准织得最密的地方,猛地割了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嘶——”

经线绷断的锐响刺破了午后的宁静。整匹麻布像被拦腰斩断的瀑布,一半垂落下来,一半还挂在机上,那些精心编织的纹理瞬间错乱,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线。

孟子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娘!您这是干啥呀!”

“干啥?”孟母扔掉小刀,指着散乱的麻布,声音因愤怒而微微发颤,“你读书,就像俺织布。这布从麻杆到成布,要经过浸、晒、纺、织,少一步都不成。如今俺把它割断,之前的功夫是不是全白费了?”

“是……”孟子的眼泪掉了下来,“可……可布能重织,书……”

“书能重读,但心断了,就接不上了!”孟母的声音陡然拔高,“你今日溜出去看杂耍,明日就想逃学去摸鱼,日子久了,心就野了!就像这断线的布,看着是块布,实则是堆废料!”

青林站在柴房门口,看着孟母因激动而起伏的胸膛,看着孟子趴在地上痛哭的背影,突然明白了“断织”二字的分量。

这不是简单的惩罚,是用最痛的方式,让孩子看见“半途而废”的代价——就像他那些失败的实验,每一次放弃,都是在亲手割断即将成型的成果。

那天晚上,孟母没有再织布。她坐在月光下,一点点拆着那些断了的麻线,准备重新梳理。孟子跪在她身边,帮着捡拾散落的线头,小小的手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

“娘,”过了很久,孟子轻声说,“俺错了。”

“错在哪了?”孟母的声音恢复了平静。

“错在……像断线的布。”孟子的眼泪滴在麻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读一半就跑,跟织一半就断,都是白费功夫。”

孟母停下手里的活,摸了摸儿子的头:“轲儿记住,织布要的是‘恒’,读书要的也是‘恒’。恒不是不动,是动得有准头,像这梭子,看似来回跑,实则每一下都在该在的地方。”

青林躺在草堆上,听着母子俩的对话,震荡仪的屏幕突然亮了一下。上面显示出一组新的分子图谱——那是麻线的分子结构,在断裂与重组的过程中,竟形成了某种更坚韧的排列方式。

他突然想起研究所里的“自愈材料”项目,那些能在断裂后重新连接的分子,原理竟与这断织劝学的智慧不谋而合。

从那以后,孟子像变了个人。他读书时坐得笔直,窗外的嬉闹声再也引不起他的注意;遇到难懂的地方,会捧着竹简请教路过的老先生,有时还会来问青林:“哥哥,你说‘锲而不舍’,是不是就像织布,断了线也要重新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