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党争漩涡,屏居青州(1107-1121)
崇宁元年(1102)的汴京,秋风裹挟着肃杀之气。李清照立在归来堂的窗前,望着庭中凋零的海棠,手中紧攥着刚送来的邸报——父亲李格非的名字赫然列在“元佑党籍”碑文拓本上。与此同时,公公赵挺之因依附蔡京,已升任尚书右丞,府上门庭若市。
“这便是官场。”赵明诚深夜归来,官袍上还带着议事堂的熏香气息,“岳父之事...我今日在朝堂上...”
“不必说了。”李清照转身从书匣中取出一卷诗稿,“我写了首《上枢密韩公诗》,明日便托人递进去。”
赵明诚展开诗稿,但见“何况人间父子情”一句如刀锋凌厉,惊得连忙掩卷:“清照!此举恐要惹祸上身!”
“父亲教导我读书明理,岂有见父蒙冤而缄默之理?”烛光下,她的眼神让赵明诚想起那些他们共同收藏的汉剑,宁折不弯。
这首诗最终在朝野间悄然流传。某日筵席上,蔡京举杯对赵挺之笑道:“令媳才情卓绝,可惜不识时务。”赵挺之归家后大发雷霆,赵明诚跪在厅前直至三更。李清照默默陪跪在侧,待众人散去,她轻抚丈夫膝上的淤青:“我连累你了。”赵明诚却握住她冰凉的手:“夫妻本是一体。”
这般如履薄冰的日子持续了五年。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猝然病逝。棺椁尚未入土,蔡京便罗织罪名诬陷赵家“结党营私”。不过七日,罢黜的诏书便送到了赵府——赵明诚与兄长皆被削职,限期离京。
离京那日细雨迷蒙。李清照站在装满金石藏品的马车前,最后望了一眼归来堂的匾额。老仆匆匆跑来:“少夫人,书房里那箱拓片太重,马夫说需得舍弃些...”
“一本都不能少。”她解下头上的玉簪塞给老仆,“拿去打点,便是步行,也要把这些书带到青州。”
前往青州的路途漫长而艰难。在济水渡口,他们遇见了同样被贬出京的晁补之。老人望着车队里那些贴着封条的书箱,苦笑摇头:“明诚,这些金石如今是累赘了。”赵明诚尚未答话,李清照已掀开车帘:“叔父,这些不是累赘,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青州故宅坐落在云门山麓,虽不及汴京宅邸宏伟,却自有一种齐鲁大地的浑厚气度。李清照亲自督工修葺,将正堂题名为 “归来堂”,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意。又在东厢设“易安室”,取自《归去来兮辞》 “审容膝之易安”——虽方寸之地,亦可安顿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