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虽然已经大面积普及,可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触目惊心。毕竟人可以有理想,但不能靠理想生存。
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想要更好的物质条件。显然,在偏远乡村完全不具备吸引力。很多农村教师都是民办教师,教学生之余,还必须种田,否则根本活不下去。
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农村的学生,但凡能看出来的都是天资出众的。可那些平庸子弟怎么办,做新时代的文盲吗?
特别是留守儿童,几乎很难出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家庭教育约等于无,学校教育也是一言难尽。
可人要生存,大家都留在农村,靠那几亩地,最多只能活下去。要想过得更好,就必须走出去,让留下的人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空间。
孩子怎么办?哪里还顾得上。有一些会想办法把孩子带走,可大多数只能留在农村,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然后,绝大部分人最后又是一轮苦难轮回。
自从有了星光学校就不一样了,很多打工人仿佛看到了兼顾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希望。
于是,越来越多的打工人把学生送到了星光学校。可问题是,李致远刚开始设计这个学校的时候,是按照幼儿园三百人,小学生一千人,初中一千,高中一千设计的。
如今,整个星光学校,总人数超过了五千,对星火劳务公司也造成了很大的财务压力。
毕竟,星光学校是私立学校,不能靠爱发电。老师的工资是不能少的,给少了,没有优秀的老师来。如今,学生规模扩大,就必须增加班级和教师。学生的生活费也是很大的成本,就学校收的那点学费都不够学生生活费的。
现在的问题是,仍有很多打工人想把孩子接到东海,转入星光学校。而学校目前没有足够的师资接收。当然,归根结底是成本太高了。
负责星光学校的陈国栋想通过增加学费和降低生活成本来维持学校运转,同时暂停接收学生转入。
李致远果断拒绝,再穷不能穷教育。而且如今农村子弟阶级跃迁的最后机会,再过十年,就真的是阶级固化了。他想给这些同样出身农村的孩子一个机会。
陈国栋统计过,如果全部接收恐怕整个学校会超过八千学生。
“大不了,我就不泡妞了,我个人每年向学校捐款一百万。”李致远心中发狠。
天天换女朋友也没意思,女人经历多了,也就那样。
陈国栋可不知道李致远心里在想什么,他就清楚一百万简直杯水车薪,“一百万都不够学生的校服费。要不然,就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校服了,一人一套运动装就好了,便宜的那种,可以省下几十万。然后,读书馆的空调也别开了,一年又省下几十万。再把菜品优化一下,几十万又省下来了。再增加一点学费,老师的奖金减一点,差不多就够了。”
“你够了。陈国栋,钱的事你不用操心,学生的教育才是你该操心的。公司拨款如果不够学校使用,剩下的由我个人出资。再不济,我也能找人捐款。”李致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