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嫂让柱子去请了大夫先给丈夫看看伤,转头抹了把眼泪,踉跄着起身往灶房去查看米缸面袋。
二嫂深吸一口气,也压下翻涌的情绪,开始麻利地刷洗大锅,准备生火。
四嫂自己则翻箱倒柜地找出家里存着的半筐鸡蛋和一大块咸菜疙瘩,准备切碎了拌进面里,好歹让干粮有点滋味。
原本充斥着哭嚎、指责和绝望的院子,终于被一种更为紧迫、更为务实的恐慌所取代。女人们沉默而迅速地忙碌起来,和面的声音,切菜的声音,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的声音,交织成一曲悲凉而沉重的背景乐。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地压着一块巨石——找到孩子,全家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找不到,那句“鸡犬不留”的诅咒,恐怕真的会变成现实。
夜色更深,清河村却在混乱与恐惧中,为寻找一个孩子,而彻底苏醒过来。
周文贵和急促的锣声像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清河村里激起了滔天波浪。
“啥?文渊家的娃娃丢了?!”
“是老六家那个机灵小子,乐乐?!”
“这还了得!快!抄家伙,点火把!”
消息像风一样刮过每户人家的窗棂。令人动容的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一听说是周家六郎的孩子丢了,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
“他爹,快去!老六家对咱们有恩!”
“栓子,别劈柴了!跟爹走!”
“娘,我也去!乐乐还分过我糖吃呢!”
男人们丢下饭碗,女人们放下针线,老人催促着儿孙,半大的小子也被从被窝里拽出来。他们点起家里能找到的所有火把,将松明、浸了油的破布绑在木棍上,一时间,星星点点的火光在村里各处亮起,迅速汇聚成一条流动的火龙。
老族长被孙子搀扶着,站在村口一块大石头上,花白的胡须在夜风中微颤。他看着下面黑压压、群情激愤的族人,心中百感交集。他举起手,嘈杂的人声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