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全球工业体系重启

“北欧堡垒城和‘钢铁烙印’控制的区域,拥有相对完整的重型机械制造能力和精密加工车间。” 技术负责人小楚推了推眼镜,兴奋地补充,“可以承担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运输呢?” 雷抱着胳膊,“总不能靠咱们的‘巡天者’号当快递小哥吧?那也太奢侈了。”

“恢复部分空中和地面运输线路。” 林启点了点几个关键枢纽,“利用我们提供的抗干扰通讯技术和基础的自动驾驶模块,先打通几条主要干道。另外,‘零’提供了一种低空、低速的‘工蜂’式货运无人机设计方案,结构简单,能耗低,适合在各据点之间进行小批量物资转运,可以尽快铺开生产。”

计划很美好,但执行起来,困难层出不穷。

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不统一。

“报告!赤道那边发来的第一批矿石样本,纯度只有标准的百分之七十,杂质太多,根本无法直接用于聚变核心的铸造!”

“北欧堡垒城抱怨我们给的零部件公差标准太严苛了,他们的老式机床达不到要求!”

“西海岸那个据点,自己改动了我们提供的无人机设计图,说为了‘适应本地情况’,结果试飞时直接散架了!”

每天,各种各样的问题雪片般飞向方舟基地的技术支持中心。小楚带领的技术团队忙得脚不沾地,恨不得一个人劈成八瓣用。他们不仅要当技术支持,还得当“标准化推行委员”,苦口婆心地向各个据点解释为什么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

“我的老天爷,”小楚顶着一对黑眼圈,对着通讯频道那头一个固执的老工程师几乎是在哀求:“王工!不是我们死板!是能量传输线路的阻抗必须精确匹配!您私自加粗那零点一毫米,整个系统的效率会下降百分之五,稳定性也会大打折扣!这不是在造拖拉机啊!”

有时候,光靠嘴皮子没用。方舟基地不得不派出技术小组,带着核心设备和“标准件”,亲自前往一些关键的据点进行“技术扶贫”和“标准校准”。

白瑾和雷就成了这类任务的常客。一方面他们战斗力强,能保障小组安全;另一方面,雷那“不好惹”的形象和王姐(偶尔亲自出马时)的沉稳气场,往往能有效镇住那些心怀侥幸或藏着小心思的地方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