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渭河丰碑

当诸葛亮亲手将第一块“大汉一等功臣之家”的木牌钉在阵亡斥候王五家的土坯房门头时,长安未央宫里正在为抚恤银两扯皮的户部尚书绝不会想到丞相下一步是成立“退伍士卒事务司”——那卷用简体字写着“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的竹简正静静压在丞相府第三进书房的青玉镇纸下。

————

公元241年冬,跟洛阳的暗流涌动不同的是,长安城迎来了凯旋的王师,却也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悲壮。入城仪式依旧盛大,旌旗招展,甲胄生辉,但队伍中许多空着的马鞍、沉默的队列,无不昭示着此次北伐辉煌战果背后付出的惨重代价。不但马超、文钦、徐盛等大将阵亡,还有数以万计普通士卒的亡魂散落在从潼关到淮南的广袤土地上,他们的家人,正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与对未来的茫然之中。

丞相府内,气氛凝重。诸葛亮屏退了大部分僚属,只留下庞统、蒋琬、费祎等核心心腹。案头堆积着厚厚的阵亡将士名册、抚恤申请以及各地关于安置伤兵、抚慰烈属的奏报。

“丞相,”蒋琬面带忧色,“此次北伐,斩获虽丰,然将士折损亦巨,尤其孟起将军……如今各地抚恤钱粮发放迟缓,伤残士卒安置亦多有不妥,长此以往,恐伤军民之心,寒将士之胆啊。”

庞统亦是叹气:“打仗时个个奋勇,这仗打完了,善后之事千头万绪!”

诸葛亮默默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名册上一个个冰冷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虽然自从重生到三国后就免不了看这些生生死死,但还是忍不住的难过。于是一个在心里蓄谋已久的想法,诸葛亮准备开始实施起来。

“公琰、士元,所言甚是。”诸葛亮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坚定,“将士为国捐躯,若使其家小无依,伤残无靠,则我等执政者,与禽兽何异?此非简单钱粮抚恤之事,乃关乎国本,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我大汉能否真正立足、传承之大事!”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长安初冬萧瑟的景色,仿佛下定了决心:“不能再沿用旧法了。须得有一套……更周全、更持久、更能体现国家尊崇与责任的制度。”

在刘长明刚刚重生到这个时代的时候,他就已经被三国乱世的血腥所震撼了,可能昨天还在给他打招呼的袍泽,第二天就会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那时候刘长明就想过,如果能将死去的士卒进行安葬,也像现代一样整个烈士陵园,然后后人记住这些为国捐躯的勇士该多好啊,不但可以让死者安心更能让活着的人安心,但是那时候刘备连个正经地盘都没有,人口、经济都少的可怜,没有能力和条件做这些事情,如今经过各种新政的加持,有了经济基础和广袤的土地。是时候做这些事情了。

说干就干,数日后,一份由诸葛亮亲自拟定纲要,庞统、蒋琬等人补充细节的《北伐将士身后及伤残优抚新制》草案,摆在了少年天子刘禅和朝堂诸公的面前。这份草案,融入了大量刘长明前世的现代理念,在这个时代看来,堪称石破天惊:

确立“烈士”名号与追功体系: 正式为所有阵亡将士追授“大汉烈士”称号,并根据战功、牺牲情节,细分为“特等功臣”、“一等功臣”、“二等功臣”、“功臣”四等,颁发相应等级的功勋凭证和牌匾。

建立“北伐烈士陵园”: 选址于龙首原脚下,一处风水佳、地势开阔之地,兴建大型陵园,集中安葬此次北伐中能够寻回遗骸的烈士。陵园需庄严肃穆,立碑镌刻所有已知姓名烈士,设专人守护,四时祭祀。此为国家公墓之雏形。

伤残士卒安置与优待: 成立“退伍士卒事务司”,专门负责伤残士卒的救治、康复、技能培训以及退役后的安置工作。根据伤残等级,发放抚恤金,优先安排进入官营作坊、地方衙署担任力所能及的职务,或给予土地、贷款,鼓励其返乡从事生产。严禁歧视、欺辱伤残士卒。

教育优待与子承父业: 烈士及有功将士子弟,可优先进入各郡县官学就读,减免学费。阵亡将领子弟,可荫补为郎官或进入“讲武堂”学习。普通烈士子弟,成年后若愿从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这份草案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争议。保守派大臣认为过于“优厚”,耗费国资,且“士卒效死乃其本分,如此厚待,恐启骄兵之渐”。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国家的经济水平他是再清楚不过的,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增强,但是在三国这个人吃人的乱世还是不怎么够看的,所以他所提的各种措施其实也就修陵园要花一些钱,其余的各种措施其实并花不了多少钱,反而还可以促进一些伤兵的再就业,再结合此次北伐的惨烈牺牲和未来长期战争的需要,慷慨陈词,最终说服了刘禅和大部分务实派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