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战况堪忧

统计大明 怕起重复 1086 字 2022-09-15

如果这些堡垒丢失,那么沙俄可能有能力把战线从新推进到多瑙河沿岸。而且奥斯曼会损失三分之二的精锐军队,足以伤筋动骨。

要是奥斯曼帝国那边守住了这些堡垒,那么奥斯曼帝国损失的只是前线的四分之一左右的军队,虽然吃亏,但还有再战之力。

大明在入冬之前紧急支援了奥斯曼人一批冬装,此时就有一半堆在这些黑海边的堡垒里。

至于另一半,不好意思,被奥斯曼各级军官和官员漂没了,出现在奥斯曼各地的市场里。

这还是因为打仗的时候,这些军官和官员收敛了,还能有一半送到前线。

本来算上最前线的,这些士卒只能有一半人有棉衣穿。

但是现在显然前线的那些士卒用不到了,那么这些士卒应该能达到八成的棉衣拥有率。如果这些人再提前准备了冬衣,那么这些堡垒守过冬天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增加奥斯曼帝国的守城能力,大明还特意出售了一批仿制的奥斯曼式火炮。

这些火炮就是大明根据奥斯曼帝国现役火炮的样式仿制的,简直是一模一样。

之所以这样搞,也是怕万一用大明自己的火炮支援被沙俄缴获了大家尴尬,同时大明自己的火炮太先进了,不适合送人,搞不好敌人就用这些炮把炮弹砸到大明士卒的头上。

包括出售给沙俄的武器,也都是仿制的欧式甚至沙俄制式武器,军装等后勤物资也都是专门生产。

这一批支援也是再平衡计划的一部分,控制战争节奏,让整个战争按照有利于大明的方向发展。

至于沙俄那边从入秋之后大明就明显的减少了支援,理由是天气转冷运输困难,还有就是生产线调试检修,等等,反正要找理由是一大堆。

按照形式来看,奥斯曼帝国那边的士卒能守住的概率有五成。

之所以这么低,完全是因为士气,奥斯曼帝国那边也是克扣军饷,克扣粮食,士卒并没有多强的作战意志。

最强的那一批现在在一线被包围了,守在堡垒的这一批就是奥斯曼帝国的二线部队,虽然也能打仗,但士气要差的多了。

大明的军事观察员提早就建议奥斯曼帝国把人撤回来等冬天过后在进攻,沙俄的冬天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