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闹了半天,不是还是要恢复路引,只不过是这身份凭证比起路引更复杂了,上面的信息更多。
百姓携带着身份证通行大明各处,碰到查验出示身份证,如果需要在异地住店租房等,房东和掌柜的可以根据这个身份凭证信息登记给办理。
好处就是这个路引长期化了,省去了百姓商人等等,频繁更换路引的繁琐,三年换一次,总比到一个地方换一次要强。
因为身份证上面个人的基本信息都已经清楚,人口流动信息官府很容易就收集统计出来,避免出现各地不知道自己辖区里都是谁的情况。
查验也不需要专门设置哨卡拦截,这些人如果只是路过且没有在当地住店或者长期居住,当地就可以不查验。
而一些重点地区,或者怀疑某一部分人有问题,当地官府也可以根据身份证迅速查验。
办法是好办法,只是陛下当着大家的面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又给解决了,是不是显得他们这些大臣非常没用?
陛下这么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正当这些大臣思考的时候,朱慈烺继续示意朱姬润,朱姬润站了出来:“陛下,关外之地,长期以来,未被纳入五年计划开发范围。
导致各地发展缓慢,人口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地很难形成合力。
臣请陛下制定相关方略,指导关外地区的发展。”
朱慈烺嗯了一声,看着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这件事确实重要,各位有什么想说的么?”
吴启晨躬身站了出来:“陛下,臣觉得,关外地区开发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不能大家站在朝堂上相当然的制定计划。
朝廷应该成立专门机构,邀请战略专家和各地的智者群策群力来制定计划。
不过臣觉得关外地区的开发计划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就是关外地区不得跟关内地区的产业形成竞争。
第二就是关外地区的开发不能跟关内竞争人口和人才。
第三就是关外地区的开发应当一地一特色,求一门精而不是求全面。”
吴启晨显然不是临场发挥的,这三条建议一提,就等于给关外地区的开发画下了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