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献俘仪式上,若是这些人看到父皇,他们明知自己必死难免乱说话,当初野猪皮宣誓七大恨起家,到时候他们在以此争辩,难免损害皇家颜面。
儿臣觉得,让英国公主持献俘仪式,在太庙祭典上杀了也就是了。
失败者哪有说话的机会,这历史向来都是胜利者书写。”
崇祯眉头舒展:“皇儿说的对,那就着英国公主持献俘吧,那阅兵之事呢?”
朱慈烺对于阅兵还是很喜欢的,对于崇祯能想到阅兵他也很惊喜:“大胜之后封赏有功之臣,这本事应有之意,而阅兵能够提振民心士气,震慑宵小。
让士卒知道自己为谁而战,让百姓知道自己有强大的军队保护,让心怀异志者畏惧大明威严。
所以不仅这次大胜要搞,儿臣觉得,阅兵可以成为定例,除了重大胜利阅兵之外,大明还可以每年正月初四举行一次中等规模的庆祝阅兵。
不仅每年举行一次中等规模的建国阅兵,每五年还可以一小庆,每十年一大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等其他庆祝活动。”
正月初四,就是当初朱元璋建大明国号称帝的日子,这个也就是建国阅兵,跟后世的国庆阅兵是一个道理。
反正后世每五年才一次阅兵,朱慈烺总感觉看不够,人家国外都能每年搞一次阅兵,大明自然也可以。
至于劳民伤财之说,朱慈烺觉得纯粹是瞎担心。
在朱慈烺看来,每年选拔阅兵参与人员,本事就是激励士卒比拼训练战斗的一种手段,在有集训未尝不是一次对大明的爱国主义再教育。
阅兵集训更是能提高士兵的素质,综合素养,精益求精的品质,绝对物超所值。
再说了,阅兵花钱,难道平时训练就不花钱么?
当然后世不密集搞阅兵,也是怕某些西方国家宣扬‘华夏威胁论’。
但是大明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不仅仅不用怕这些人宣扬大明威胁论,大明反而希望他们害怕,希望他们活在大明的阴影里!
崇祯突然问了一个问题:“有人请从封泰山‘东岳天齐仁圣帝’号,皇儿以为如何?”
朱慈烺惊讶的看着崇祯,崇祯竟然想封禅!这谁给他的勇气?就这点破功劳他就想封禅?几个菜呀,喝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