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深入调查的关键突破

控制室的灯光稳定地亮着,沈逸的手指在主控台边缘轻轻敲击,节奏缓慢而规律。他没有立刻启动系统反制程序,而是先调出数据库访问日志的底层记录,逐行扫描最近十二小时内的所有读写操作。那根被拔下的异常线路已经封存,但它的存在意味着对方不仅知道据点位置,还清楚内部架构的关键节点。

他将生物锁的日志导出,用“极速学习模块”快速解析其中的时间戳与设备指纹。三分钟后,屏幕上跳出一条未登记的接入记录——发生在凌晨两点零七分,持续时间仅四秒,试图通过物理接口注入一段轻量级嗅探代码。攻击者手法干净,若非系统自带防御协议自动隔离,几乎不会留下痕迹。

沈逸关闭日志窗口,转而打开备用服务器面板。他新建一个虚拟账户,命名为“NightOwl_Backup”,并设置为低活跃状态。随后,他编写了一套循环脚本,模拟日常行为:每隔二十分钟更新一次物资库存,每两小时上传一段虚假的语音通讯片段,内容是林悦谈论补给采购路线、陈宇抱怨训练强度。这些数据流被刻意设计得松散无序,像是团队在威胁后陷入懈怠。

“他们要看到我们停了。”他对耳机轻声道,“不是防备,是放松。”

林悦的声音从外联频道传来:“我已经绕完东区超市,按你说的买了两袋米、三瓶水,付款用了现金。现在正往回走,但在外围多转了一圈。”

“别进主控区。”沈逸说,“去B3储藏间等通知。”

陈宇紧接着接通:“我这边没发现可疑人员,但西巷口的监控探头角度变了。不是风刮的,是人为调整过。”

沈逸点头,记下这个细节。他重新启用天线阵列,将“潜力挖掘预警”的监测范围扩展至周边五公里内所有非注册频段。系统开始筛选那些只出现一次、持续不足一秒的脉冲信号。这类信号通常用于短距加密通信,不留痕,难追踪,但频繁使用会形成电磁残留。

三小时过去,警报响起。

屏幕右上角弹出提示:【检测到0.8秒间歇信号,频率142.7MHz,调制方式为跳频扩频,特征码与第717章标记的地下组织波段匹配度91.3%】

沈逸立即冻结该频段的所有历史缓存,回溯过去二十四小时的扫描记录。结果令人意外——这组信号并非随机出现,而是以平均每六小时一次的频率,在固定时间段闪现,最近一次是在四十七分钟前,源头指向城南废弃物流中转站A区。

他没有贸然派遣人员,而是从系统商城中调出“碎片收集兑换”界面。近期积累的游戏道具碎片足够兑换一台微型量子嗅探仪。确认兑换后,一道蓝光闪过,设备信息同步至控制台远程操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