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挽波的悉心安排下,陈九一行人在听雨轩住得颇为舒适。
连日的奔波与激战带来的疲惫,在这江南水乡的温婉宁静中渐渐消融。陈九的伤势在自身强大的恢复力和安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已好了七七八八,更重要的是,初代守园人传承的消化在平静的心境下进展顺利,对“镇世”、“源心”、“调和”三力的理解与运用愈发精妙入微。
文墟老人整日泡在揽秀书院的藏书楼中,如饥似渴地翻阅那些孤本典籍,偶尔能找到一两条关于江南古地脉变迁的模糊记载,便兴奋不已地与陈九分享,虽对追踪当前污染源直接帮助不大,却也丰富了他们对这片土地历史的认知。
石晏清则对流云城的织造技艺,尤其是云锦阁表现出浓厚兴趣。苏家本就是丝绸商人,苏挽波便大方地带他参观了苏家经营的织坊。
石晏清那双善于发现结构与能量脉络的眼睛,竟从古老的织机运作和丝线交织中,隐约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阵法符文般的美感与规律,让他对“工匠血脉”和“造物”有了新的想法,整日埋头写写画画。
萧冉和影老等人保持着警惕,但流云城的平和与苏家的热情招待,也让他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转眼间,几日过去。
距离那“流云文会”只剩两天,城中的文雅之气愈发浓厚,随处可见学子们吟诗作对、切磋文章的场景。
这日午后,陈九正在听雨轩庭院中,看似悠闲地品茗,实则心神沉入体内,进一步锤炼那缕“调和”之力,试图将其与镇世鼎的玄黄之气更圆融地结合。
苏挽波轻步走来,手中拿着一份精美的请柬。
“陈先生,”她微笑着将请柬放在石桌上,
“后日的流云文会,这是给您的请柬,虽说先生志不在此,但届时城中才俊齐聚,切磋诗文,品评书画,也算是一桩雅事,先生若有闲暇,不妨前去一观,或许能稍解旅途疲乏。”
陈九睁开眼,目光温润平和。
他本无意参与,但见苏挽波眼神恳切,想到连日来承蒙她热情招待,不好拂其好意,便点了点头:“苏姑娘有心了,若届时无事,陈某或会前去叨扰。”
苏挽波见他应允,眼眸微弯,流露出欣喜之色。
她这几日观察,愈发觉得这位陈先生深不可测,那份从容气度,绝非寻常行商能有,心中好奇更甚,也存了几分引荐才俊、或许能对苏家生意有所裨益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