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群架事件,无线电报(五)

反观无线电报,资本压根想不出怎么靠它赚钱:

要是还按“电报局作为接发点”的模式运营,无线信号没法像铜线那样“圈定范围”,既没法控制使用者,收的费用也远比不上有线;

可要是放开让个人、船队直接使用,又没了垄断的利润空间,连成本都收不回。

这么一算,无线电报在资本眼里成了“不赚钱的买卖”,自然也就没人愿意花力气推进技术、投入生产,只能被晾在一边。

在历史进程中,无线电报真正迎来蓬勃发展的契机,其实是源于战争的刚性需求。

彼时,有线电报虽然能实现信息传递,却存在致命短板。

它过于依赖线路,不仅信息容易被敌方截取破译,而且线路一旦遭到破坏,通讯便会瞬间中断。

电话线亦是如此,一旦被切断,前后方的联络就会彻底瘫痪,战场上瞬息万变,这样的通讯方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作战需求。

为了确保信息安全与稳定传输,无线电报率先引入了密码机制。

通过巧妙改变按键的频率和时长,不同的组合能够传递出千变万化的内容,摩斯密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广泛应用。

摩斯密码由点字符“·”和划字符“—”组成,点持续时间是传输时间测量的基本单位,划的时长为点的三倍 ,字符、字母、单词间都有特定间隔。

例如字母“A”用“·—”表示,“B”则是“—···”。

后来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对通讯的便捷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更便捷的无线电话开始投入使用,它摆脱了线缆束缚,让士兵在战场上能更灵活地沟通。

待战争结束,这项原本服务于军事的技术才逐渐从战场走向民间,走进千家万户,慢慢普及开来。

而电报的收费模式,也在时代发展中悄然发生变化。

早期按字数、距离收费,后来随着电话的兴起,相关费用悄悄转嫁到了电话费里;

到了智能电话时代,依靠数据连接传输信息,收取的数据费,本质上是电报、电话、数据传输等多方面费用的叠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通讯技术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将目光放到当下的大明,要是能早早把无线电报研发成功,那可真是意义非凡。

对于在外执行任务的队伍而言,这无疑是真正的“千里传讯”神器。

以后大明疆域若向更遥远的地方拓展,不管是调兵遣将、传递紧急军情,还是及时掌握边疆动态,无线电报的重要性只会愈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