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元兴七年到了。
狄浔正看着远处的大湖,顺带看朔州的春耕。
田野里,一头头小毛驴甩着尾巴,拉着耕犁在犁田。
朔北三郡,是大虞唯三靠毛驴耕田的地方。这里的草场不好,养牛养马都不行,只适合养本地的一种山羊和小毛驴。
是的,小毛驴,最多只能拉三百斤车子的小毛驴。
本来有商人想在这里开发小毛驴经济,但见识了这里小毛驴的生长速度后,放弃了。
远处的大湖波光粼粼,去年一直延续到初春的大雪,让湖水成功蓄积了起来。
等到春末夏初朔北的雨季到来,湖水应该可以稳定了。
有了这么一个大湖,以后朔北三郡的地下水脉,可以真正蓄养起来了。
以后只要不碰上那种能蒸干湖水的大旱,朔北三郡都能撑过去了。
而且,这个大湖还可以滋养草场,以后朔北三郡也可以养牛养马了。
这小毛驴实在太拉了,远远比不上其余地方的驴子。
“以后水多一点,说不定可以种谷了,粟的亩产还是比不上谷。”巡视了一番后,狄浔对何伟道。
“阁老,就是希望能弄一些鱼苗过来,以后这湖泥也是可以肥田的。”何伟很是恭敬接话道。
“这鱼苗,还是从草原里的湖泊弄好,别地方的鱼,恐怕捱不过这里的冬天。”狄浔开口道。
“下官省得了。”
回到住的驿馆,狄浔眉头紧锁,在大虞,像朔北三郡这样的穷困地不少。这些地方穷困,偏远不是主要原因,粮食少难以养起大量人口以及找不到惠及民生的产业才是重要原因。
朔北多煤矿,但坑爹的本地粮食产量制约了煤矿的发展。
至于从外地调粮……
这是有个阈值的,即运来的粮食成本一旦抵销了煤矿利润,那么运来的粮食越多就越亏本。
而且,就算有足够的粮食,有没有足够的水来维持煤矿生产以及矿工们的生活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