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组织安排

部长秦胜回到自己办公室后,并没有立刻召开会议或下发文件。

他需要时间消化郑仪的意图,并构思一个既能完美落实书记指示、又符合组织程序、还能最大限度减少阻力的方案。

他需要设计一套严密的流程,让这件事平稳落地。

首先,是沟通环节。

不能搞突然袭击。必须先和刘航通气。

怎么沟通,很有讲究。

直接说市委觉得你班子需要加强,派个人来帮你抓党建?

那等于打刘航的脸,可能引发抵触情绪。

必须换一种说法。

强调这是市委对临川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是对刘航本人的爱护和培养。

派陈匣这样有思想的年轻干部去,是为了给临川带来新思路,协助刘航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同时让优秀年轻干部在临川这样的发展热土上得到锻炼。

对,就是这个基调。

要把“监督”包装成“帮助”,把“制衡”解释为“补台”。

这就需要他亲自出面,和刘航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任职前沟通。

其次,是程序环节。

挂职副书记,属于市管干部的重要职务变动,需要经过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虽然郑书记点头了,常委会通过是大概率事件,但程序绝对不能省。

组织部需要准备详细的干部任免方案和陈匣的考察材料,在常委会上汇报。

考察材料要突出陈匣的优点,特别是他的理论功底、政治素质和原则性,要让人觉得他确实是挂职副书记的合适人选,而不是凭空硬塞过去的。

同时,也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疑问。

比如,为什么是陈匣?为什么是临川?会不会影响班子团结?

这些,都需要在方案和汇报材料中做好铺垫和解释。

再次,是后续管理。

不能一派了之,要建立跟踪管理机制。

组织部要定期听取陈匣的工作汇报,了解他在临川的情况,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也要关注临川班子的反应,特别是刘航的态度,确保挂职工作真正起到积极效果,而不是造成新的矛盾。

这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

秦胜揉了揉眉心,感觉肩上的担子不轻。

但他也意识到,这对自己而言,同样是一个机会。

办好这件事,不仅能进一步赢得郑书记的信任,也能展现组织部在精准选人用人、服务大局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分管干部工作的常务副部长李国华的办公室。

“国华同志,请你过来一下,有个重要事情商量。”

很快,李国华来到了秦胜办公室。

李国华是组织部的老资格,经验丰富,为人沉稳,是秦胜的重要助手。

“部长。”

“国华,坐。”

秦胜将情况简要向李国华做了通报,当然,省略了他对郑书记深层意图的揣测,只传达了工作安排。

李国华听完,立刻明白了事情的轻重。

“部长,这是个重要任务。郑书记亲自点将,可见重视程度。”

“是啊。”

秦胜点点头。

“所以,我们要精心组织,确保万无一失。”

“我的初步考虑是,先由你牵头,组织干部处、干部监督处的同志,尽快拿出一个初步方案。”

“重点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与临川县委,主要是和刘航同志的沟通方案。要把握好时机和口径。”

“第二,陈匣同志的任职考察材料准备。要全面、客观、突出优势。”

“第三,市委常委会的上会方案和汇报材料。”

“第四,挂职干部的后续管理服务措施。”

秦胜思路清晰,一条条布置下去。

李国华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

“部长,沟通环节是关键,也是最难的。您看,是不是您亲自和刘航同志谈比较合适?”

李国华建议道。这种涉及重要干部和敏感布局的沟通,部长出面分量最重,也最能体现市委的重视。

“嗯,我来谈。”

秦胜肯定道。

“方案成熟后,我先向郑书记做一次专题汇报,请他审定。然后再启动后续程序。”

“好的部长,我马上安排人手,尽快把方案拿出来。”

李国华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