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老者深吸一口气,喃喃自语道,"西行十载,今日归来,竟有沧海桑田之感,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这几位长者的眼中尽是感慨与唏嘘,因为当年他们奉燕王之命远赴西域时,眼前的长安城哪有如此繁华盛景,简直判若两地,恍如隔世。
这几位不显山不露水的长者,正是当年奉刘旦密令,远赴西域布局的纵横家高手,他们用智谋与舌战取代了刀兵与血战,在诸国之间挑拨离间,各个击破。
他们游走于诸国之间,布下天罗地网,让那些西域诸国自相残杀,内耗殆尽,为大汉的战士们铺平了征服之路,功勋之大,不亚于马革裹尸的将军们。
当初临行前,他们在燕王面前立下誓言——西域不定,绝不踏足中原半步,如今任务圆满完成,他们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
此次归京,少不了朝廷的论功行赏,但这等涉及国家机密的话题不便在晚辈面前讨论,老者收敛心神,将目光转向这位前来迎接的年轻弟子郑祝。
"嗯,不错,"老者凝视着郑祝的双眼,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赞:不愧是纵横一脉的翘楚,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小主,
这位名为郑祝的青年,原名郑柱子,豫州汝南郡人氏,因"柱子"二字略显粗俗,不利于日后仕途,故取了个谐音雅名。
"子"字在学术界是极其尊贵的称谓,老子、孔子、墨子,皆是一门学问的集大成者方可得此尊称,非寻常人可以妄自称之。
综合诸多因素,郑柱子改名为郑祝,而且因其聪颖过人,曾有师长笑言:今日改为郑祝,明日若勤学苦练,再得"祝子"之称号也未可知!
这看似玩笑的话语中实则蕴含着师长们对这位弟子的殷切期望,由此可见郑祝才华横溢,远超常人,乃是纵横一派的未来希望。
此次纵横家诸位长者回京,因其在西域所从事的活动性质特殊,不宜大张旗鼓,故而只派这位得意门生前来接应,既低调又妥帖。
迎接不过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借此机会观察这位未来的栋梁之材,看看这些年来他的成长是否如师长们所期待的那般出色。
郑祝在前引路,几位长者紧随其后,为首的老者借机试探道:"我等旅居西域多年,与京中失联已久,不知如今朝堂局势如何?"
听闻此问,郑祝心中一凛,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实则暗藏机锋,这几位的辈分高得惊人,每一个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可怠慢。
郑祝思忖片刻,谨慎措辞道:"如今朝堂之上,陛下虽登基不久,却已能稳握乾坤,运筹帷幄,当之无愧为朝政之首。"
"而次为太上皇,"他继续分析道,语气平稳而深思熟虑,不卑不亢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
"外间传言太上皇或与陛下分庭抗礼,将来恐生嫌隙,但依弟子之见,此言差矣,太上皇与陛下当是暗通款曲,心意相通,其中深意……"
说到此处,郑祝微微摇头,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止住了话头,留给长者们自行体会的空间。
老者闻言,会意地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心中已然明了——太上皇既主动禅位,又怎会与陛下争权?
此二人父子一体,一明一暗,相辅相成,这种刻意放出的矛盾消息,不过是抛出诱饵,钓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入彀,谁若轻举妄动,必自取灭亡。
这一点,朝中某位姓上官的大人最有发言权,那位意图左右逢源的墙头草如今已经成了朝野闻名的"孤臣",其凄惨下场可为前车之鉴。
通过郑祝简洁而精准的描述,老者已大致掌握了朝堂大势——陛下居前执政,太上皇在后辅佐,二圣同心,大汉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