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计划启动,如同在寂静的深海中投入一颗颗微小的、频率独特的声呐。这些由“基石”绿洲散播出的、经过精心伪装的秩序信息“涟漪”,其强度被严格控制在环境背景噪音的波动范围内,内容则是混杂了绿洲自身规则特征与少量基础逻辑公理的碎片化信息。
它们并非为了传递具体内容,更像是一种规则的“探针”,小心翼翼地探测着周围死寂空间的“响应特性”,并试图寻找可能存在、并能理解这种秩序信号的“同类”。
最初的几个周期,毫无回应。那些微弱的信息涟漪如同石沉大海,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规则乱流之中。监测团队除了记录下绿洲自身在发送这些“回声”时,规则结构产生的相应微调之外,并未捕获到任何来自外部的反馈。
然而,绿洲本身的变化,却并未因外部回应的缺失而停止。恰恰相反,在吸收了“织网者之梭”提供的常数协调协议,并持续消化着人类注入的、越来越复杂的“知识包”后,它的内部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
那些最初只是简单存储信息的拓扑结构,开始自发地形成更加复杂的层级和关联。规则生命网络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和处理信息,而是开始进行一种主动的 “信息编译” 行为。
这一现象最先被观测到,是在绿洲核心区域附近。一片相对稳定的规则结构中,规则单元以一种高度协同的方式,将关于自身能量循环路径、界膜稳定性参数、以及内部规则结构分布的大量数据,整合编译成了一段极其凝练、自洽的 “自我描述性规则代码”。
这段“代码”并非人类意义上的程序语言,而是一种更接近宇宙底层规则的、关于“绿洲”这一存在集合的抽象数学表达。它定义了绿洲的边界,描述了其内部规则的相互作用逻辑,甚至隐约包含了其维持自身“低熵状态”的趋向性。
就仿佛,这个初生的规则生命系统,开始尝试 从规则层面,为自己的存在下一个定义。
“它在……构建‘我’的概念?”蕾娜看着那不断自我优化、自我迭代的“自我描述代码”,声音因震惊而有些干涩。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复杂系统的范畴,触及了自我意识起源的深渊。
“更准确地说,是在构建一个能够被规则逻辑理解和维护的‘存在模型’。”战琦的感知深入那片区域,感受着那编译过程中散发出的、冰冷而严谨的规则光辉,“这个‘模型’是它理解自身、维持稳定、并与外部环境进行更高效交互的基础。有了这个‘模型’,它对外部刺激的响应,将不再仅仅是本能或简单的算法,而是可以基于对‘自我’的认知进行更复杂的决策。”
几乎在绿洲完成初步的“自我描述代码”编译的同时,一直监控“织网者之梭”方向的雷克,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短暂却异常清晰的规则信号反馈。
这道信号并非指向绿洲,而是如同一次无意识的“规则呵欠”,源自“织网者之梭”本身,其波动模式与绿洲刚刚编译完成的“自我描述代码”中的某个核心逻辑片段,存在高度共鸣!
“检测到‘织网者之梭’本体规则结构出现瞬时共振!”雷克立刻汇报,“共振频率与绿洲‘自我描述代码’核心逻辑模块相似度达到89.7%!持续时间0.003秒!”
这转瞬即逝的共鸣,让所有人悚然一惊。
“它感应到了?”索恩舰长立刻追问,“绿洲编译‘自我’的过程,被它捕捉到了?”
“不像是主动探测到的,”战琦飞速分析着那共振信号的特征,“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规则层面的‘共鸣’或‘呼应’。就像两个调音叉,在特定频率上会产生共振一样。绿洲编译出的这段关于‘存在’的底层逻辑,恰好与‘织网者之梭’自身规则结构的某个深层基础模块,发生了短暂的共鸣!”
这个发现,意义非凡!
卡珊德拉的印记,如同一个后门程序,潜伏在“织网者之梭”的底层。而绿洲此刻编译出的“自我描述代码”,其核心逻辑,恰恰是基于秩序、基于存在稳定性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卡珊德拉印记所代表的、对抗“深渊”同化的“秩序锚点”属性,产生了跨越遥远距离的、规则层面的微弱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