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话说贾琏听凤姐说有事情要商量,便停下脚步问是什么事。凤姐说:“二十一号是薛妹妹的生日,你打算怎么操办呢?” 贾琏说:“我哪知道该怎么办!你连那么多大生日都操办过了,这会儿倒没主意了?” 凤姐说:“大生日操办,有既定的规矩在那儿。可如今她这个生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所以才和你商量。” 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天,说:“你今天犯糊涂啦。有现成的例子啊,林妹妹就是个例子。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生日的,现在照着给薛妹妹过不就行了。” 凤姐听了,冷笑着说:“我难道连这个都不知道?我原本也是这么打算的。可昨天听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和生日,得知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说不是整生日,可也算是快及笄的年纪了。老太太说要给她办生日。想来要是真给她办,肯定和往年给林妹妹过生日不一样。” 贾琏说:“既然这样,那就比给林妹妹过生日时多添些东西。” 凤姐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来问问你的想法。我要是私自添了东西,你又该怪我没跟你说清楚了。” 贾琏笑着说:“罢了罢了,这空头人情我可不领。你不查问我就够了,我还敢怪你!” 说完,径直走了,这里暂且不提。

再说史湘云在贾府住了两天,打算回去。贾母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吧。” 史湘云听了,只好留下来。她一面派人回自己家,把自己以前做的两样针线活计取来,作为给宝钗的生日礼物。

没想到贾母自从宝钗来了之后,很喜欢她稳重平和的性子,正好赶上宝钗在贾府过第一个生日,便自己拿出二十两银子,把凤姐叫来,交给她置办酒席和演戏的事。凤姐凑趣儿地笑着说:“老祖宗给孩子们过生日,不管怎么操办,谁敢有意见,还办什么酒席演戏呀。既然老祖宗高兴想热闹热闹,那就免不了自己花上几两银子。巴巴地拿出这二十两旧银子来做东,这意思还想让我倒贴呀。要是真拿不出来也就罢了,您那些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宝贝,把箱子底都压塌了,却来为难我们。您看看,大家谁不是您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能陪您上五台山吗?那些私房钱就只留给他,我们现在虽说不配用,可也别亏待了我们呀。这点钱够办酒的吗?够演戏的吗?” 说得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贾母也笑着说:“你们听听这张嘴!我也算会说话的了,怎么就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都不敢跟我顶嘴,你倒和我较上劲了。” 凤姐笑着说:“我婆婆也一样疼宝玉,我都没处喊冤去,倒说我顶嘴。” 说着,又逗得贾母笑了好一会儿,贾母十分开心。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贾母跟前,在例行请安之后,娘儿们、姊妹们在一起说说笑笑。贾母便问宝钗喜欢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之类的话。宝钗深知贾母年纪大了,喜欢热闹的戏文,爱吃甜软烂乎的食物,便顺着贾母平时的喜好说了出来。贾母听了越发高兴。第二天,贾母就先把衣服、玩物等礼物送过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人也都各自准备了礼物,根据各自的身份不同,礼物也有所差别,这里就不多说了。

到了二十一号,在贾母的内院里搭起了一个家常的小巧戏台,请了一个新组建的戏班子,昆曲和弋阳腔的戏都有。在贾母的上房摆了几桌家宴酒席,没有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算是客人,其余的都是自家人。这天一大早,宝玉因为没看到林黛玉,就到她房里去找,只见林黛玉正歪在炕上。宝玉笑着说:“起来吃饭去,马上就要开戏了。你喜欢看哪一出?我好去点。” 林黛玉冷笑着说:“你既然这么说,那你就专门请一个戏班子来,挑我喜欢的戏唱给我看。这会儿没必要借着别人的光来问我。” 宝玉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明天就这么办,也让他们沾沾咱们的光。” 一边说着,一边拉起林黛玉,手牵手出去吃饭了。

点戏的时候,贾母一定要宝钗先点。宝钗推辞了一番,没办法,只好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然很高兴,接着就让凤姐点。凤姐也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更喜欢诙谐搞笑的情节,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然更加欢喜,然后就让黛玉点。黛玉谦让着让薛姨妈、王夫人等人先点。贾母说:“今天本来就是我特意带着你们寻开心的,咱们自己顾自己的,别管他们。我辛辛苦苦地唱戏摆酒,是为了他们吗?他们在这儿白听戏白吃饭,已经占便宜了,还让他们点戏!” 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这才点了一出戏。接着宝玉、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人也都各自点了戏,按照顺序演出。

到了上酒席的时候,贾母又让宝钗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说:“也就适合点这些戏。” 宝钗说:“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场面好,词藻更妙。” 宝玉说:“我向来就怕这些热闹的戏。” 宝钗笑着说:“要说这出戏热闹,那你可真不懂戏。你过来,我跟你说,这出戏到底热闹不热闹。它是一套北曲《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自然是好的;词藻里有一支《寄生草》,写得极其精妙,你哪里知道。” 宝玉见她说得这么好,便凑过去央求:“好姐姐,念给我听听。” 宝钗就念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

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高兴得拍着膝盖画圈,不停地称赞,又夸赞宝钗博闻强识,什么书都读过。林黛玉说:“安静看戏吧,还没唱《山门》呢,你倒先‘装疯’了。” 说得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就专心看戏。

到了晚上散戏的时候,贾母很喜欢那个演小旦的和一个演小丑的,便让人把他们带进来。仔细一看,越发觉得他们惹人怜爱。贾母问他们年纪,得知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都感叹了一番。贾母让人另外拿些肉干、果子给他们俩,又额外赏了两串钱。凤姐笑着说:“这个孩子扮上妆活像一个人,你们再仔细看看,肯定能看出来。” 宝钗心里明白,只是微微一笑,不肯说出来。宝玉也猜到了,却也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着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 宝玉听了,急忙瞅了湘云一眼,给她使了个眼色。众人听了这话,都仔细端详,然后都笑起来,说确实很像。不一会儿,大家就散了。

晚上,湘云换衣服的时候,就吩咐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好,都包起来。翠缕说:“急什么呀,等要走的那天再包也不迟。” 湘云说:“明天一大早我就走。在这儿干什么呢?看人家的脸色,有什么意思!” 宝玉听到这话,急忙赶过去拉住她说:“好妹妹,你误会我了。林妹妹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别人明明知道,却不肯说出来,也是怕她不高兴。谁知道你没注意就说出来了,她能不恼你吗。我是怕你得罪了她,所以才给你使眼色。你现在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还委屈了我。要是别人,哪怕他得罪了十个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湘云甩开他的手说:“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本来就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开玩笑都行,就我说了就不对。我本来就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可不行!” 宝玉着急地说:“我这是为了你,反倒落不是了。我要是有二心,立刻就化成灰,让万人践踏!” 湘云说:“大正月里的,别信口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毒誓、废话、歪话,说给那些小心眼、动不动就爱生气、能辖制你的人听去!别让我啐你。” 说完,径直走到贾母里间的屋子,气呼呼地躺下了。

宝玉觉得很没趣,只好又去找黛玉。刚走到门槛前,黛玉就把他推了出来,把门关上了。宝玉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能在窗外小声喊着 “好妹妹”。黛玉根本不理他。宝玉闷闷不乐地垂着头,自我反省。袭人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时候也没法劝解。宝玉就呆呆地站在那里。黛玉以为他回房去了,便起来开门,却看见宝玉还站在那里。黛玉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不好再关门,只好回到床上躺下。宝玉跟着进来问:“凡事都有个缘由,说出来,也不让人委屈。好好的就生气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林黛玉冷笑着说:“问我倒问得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本来就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和戏子比着取笑。” 宝玉说:“我没拿你比,也没笑,你为什么恼我呢?” 黛玉说:“你还要比?还要笑?你就算不比不笑,比那些比了笑了的人还过分呢!” 宝玉听了,无话可说,一声不吭。

黛玉又说:“这件事还能原谅。再者说,你为什么又给云儿使眼色?你安的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本是公侯家的小姐,我原本是贫民家的丫头,她和我玩,要是我回了嘴,岂不是让她自讨没趣,被人轻视吗。你是不是这么想的?这也算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人偏偏不领你的情,也恼了。你又拿我当人情,倒说我小心眼,动不动就爱生气。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怕我恼她。我恼她,跟你有什么关系?她得罪了我,又跟你有什么关系?”

宝玉听了,才知道自己和湘云私下说的话,黛玉也听到了。仔细想想,自己原本是为了她们两个人,怕她们产生矛盾,才在中间调和,没想到不但没调和好,反而两边都落了埋怨。这正应了前几天看的《南华经》里说的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还有 “山木自寇,源泉自盗” 等话。因此越想越觉得没意思。再仔细想想,眼下不过这两个人,自己都应付不好,将来还能做成什么事呢?想到这里,也没必要再辩解回答了,自己转身回房去了。林黛玉见他走了,便知道他是觉得无趣,赌气走了,一句话也没说,自己反而更加生气,便说:“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跟我说话。”

宝玉没有理会众人,回到房间后,躺在床上,两眼直直地瞪着。袭人心里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却不敢贸然开口,只能用其他事情来岔开话题,她说道:“今天看了戏,估计又能引出接下来几天的戏了。宝姑娘肯定得回请大家吃饭。” 宝玉冷笑一声说:“她回不回请,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袭人听他这话的语气和往常不一样,便又笑着说:“这是怎么了?大正月的,一家人都欢欢喜喜的,你怎么又这副模样了?” 宝玉冷笑着说:“他们一家人欢不欢喜,也跟我没关系。” 袭人笑着劝道:“他们都和和气气的,你也随和些,这样大家在一起不就都有意思了嘛。” 宝玉说:“什么叫‘大家彼此’!他们有他们的‘大家彼此’,我却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说到这句话,他不禁流下泪来。袭人见他这样,便不再多说。宝玉仔细琢磨着这句话的意味,忍不住大哭起来,他翻身起床,走到书桌前,拿起笔,立刻写下一首偈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完之后,宝玉自己虽然觉得有所领悟,但又担心别人看了不明白,于是又填了一首《寄生草》,也写在了偈语后面。他自己又念了一遍,觉得心中没有了牵挂,十分自得,便上床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