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朱棣夺取兵权!

徐达放慢一些马速。

朱桂兄弟几人全都松了口气,主动策马离开,奔走在阵列侧方,给将士们加油鼓劲儿。

此番跟着四哥,他们真的学到很多东西。

也真正切身体会到一个道理。

将士的确会因他们是皇子的身份,而效命他们,不敢忤逆他们。

可想要将士们真正心悦诚服。

就不是一个皇子身份能办到的。

得放下身段,将士们干的,他们也得干。

倒不是说,繁琐的小事,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毕竟身为将领,要考虑的事情很多,要忙的事情也很多。

就好像四哥,一路奔袭,急行军中,把握大局,分析大局中的细节安排,就要耗费十分庞大的精力。

一些繁琐小事,当然不可能一直亲力亲为。

也需要身边将领、士卒协助。

亲力亲为一些将士们需要做的繁琐小事,也并不是所谓的邀买人心。

而是详细了解,将士们在作战中、行军中体力、精力的消耗。

只有亲力亲为了,才能知道将士们承受的压力,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安排。

这样的安排,才不会搞得军中天怒人怨。

怪不得,四哥去福建治民管理地方,能把福建这样一个富裕程度,几乎算是垫底的行省,搞好,搞富裕。

怪不得,四哥治军,陆军第一镇将士对四哥心悦诚服。

或许,想要做到四哥这个程度,还有其他细节。

但他们发现的这一点,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若没有跟在四哥身边的经历,这些东西,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懂。

而等他们到了明悟的年纪。

热血已经凉了。

或许也不会去学习、效仿,会按照养成的习惯、认知,得过且过吧?

……

后面,徐达见朱棣策马折返,喊道:“四郎。”

朱棣闻声,放慢马速,靠近徐达,干裂的唇角微动,沙哑声响起:“泰山,有事?”

借着月光。

徐达看着朱棣连日几乎没有休息,越发深陷眼眶内,明亮慑人眼睛夹杂的煞气。

寻常人,焦虑、不安时。

焦虑、愤怒会直接反应在眼中。

可极致理智的人。

越是焦虑、不安,越是冷静。

这类人,反映出来的不是愤怒、焦躁,而是煞气!

极致理智的冷静,将这类人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转化为只有杀戮才能平息的煞气。

这就是所谓的,不怒自威。

他们这些领兵多年的老人身上,都有这种气质。

很多时候,他都很奇怪。

四郎年纪轻轻,怎么就有如此人生修行。

“你要对妙云有信心,要对陛下有信心。”徐达语气平缓说道:“更要对你自己有信心,放心吧,妙云他们母子,不会有事的。”

朱棣苦笑,看着一架架马车,从身边急行而过,将士们每个人都满脸倦容。摇头道:“泰山,我未对父皇的关爱有过动摇,也清楚妙云的能力,可这回不同……”

“此战有太多京营将士,他们很多人的家就在金陵,还有各级将领……”

一旦大哥主力损失太大的消息传回。

就是几万个、十数万个家庭要挂白幡。

“虽然,西线北元精锐抽调,不是我一个人的错,是咱们所有人,战前都被脱古思帖木儿蒙蔽了,可这一点,军中有多少人愿意承认?”

徐达沉默。

争功委过,在军中屡见不鲜。

“我可以十分肯定,主力若是损失惨重,这口黑锅一定会被很多人扣在我头上,其实,这点我倒是并不在乎,我回朝,本来也没想过争功,可我就是担心,有些人借助此事,搞阴谋。”

“比如,消息传回金陵,仇视我的人,把此番之事,描绘成,我为了储君之位,坑害大哥也就罢了,不惜卑鄙无耻,断送数十万将士的性命,这些战死牺牲将士的家人会怎么想?一旦被鼓噪起来,会做什么?”

将士们为国捐躯战死,他们的亲人会伤心,但绝不会闹事。

可如果,传扬,是他朱棣为了储君之位,为了坑害大哥,卑鄙无耻,算计埋葬数十万将士性命。

这种言论十分容易挑起百姓的愤怒。

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动。

“金陵内,仇视我的文武本就不少,我很担心这群人会抓住这次机会,试图把我钉死在耻辱柱上。”

“京营的中低级将领,别看官职不大,可这群人都是军户,家里面,叔伯兄弟哪个不在京营效力?我为储君之位,阴谋断送数十万将士的消息传回,一旦这群人带着普通将士的家人闹事,很危险,当年父皇开国,因为爵位之事,就有将领受人蛊惑,敢在酒后,血溅洪武门,如今受人蛊惑,冲击我府上,他们也未必做不出来。”

父皇待在皇宫内。

若是有人隐瞒消息。

都不用完全隐瞒。

只要稍微耽搁片刻,妙云她们都会十分危险。

徐达完全明白了朱棣的担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个因素。

首先,四郎担心,一旦主力出事,消息传回京中,有人会歪曲事实。

将主力的战败,描绘成,四郎为一己之私,不惜断送数十万将士的性命。

其次,这种论述,的确十分容易刺激普通人的神经,挑起不知情普通人的愤怒和恨意。

普通人都如此,战死者家眷,情感纽带,一定会更加不理智。

再次,朝廷这批开国将领,本就是一批骄兵悍将。

陛下定下的军户制,又让京营这批中低级将领,家家叔伯兄弟都是从军的。

其实,这批人以前在金陵城内,也总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只是,后来上面的高层将领,因为四郎的缘故,收敛了,下面人也就夹起尾巴了。

可不意味着,这群骄兵悍将真的转性了。

以前骄纵犯事。

如今,受人挑拨,也敢闹事。

当初喝点猫尿,连洪武门都敢冲击。

朱府以及四郎这个没有实际王爵的皇子身份,恐怕更加无法恫吓,这群一旦脑子发热的中低级将领。

四郎对大明的现实情况,认知深度很深。

他也才猛然发现。

这些年,大明变化的确很大。

乡土村社开始全面推行。

直隶作为皇都直接管辖之地,陛下、刘伯温更是下了很大功夫推进乡土村社。

大明所有行省中,除了福建。

直隶是乡土村社建成度最高的。

土桥村更是率先通过开设的米铺、酒铺、布店搞雇工身股制。

这些年,他一直只感受到了直隶地区,日新月异的民间变化。

却忽视了。

上层一直没怎么变。

官场,文官还是原来那批人,武将也还是原来那批人。

四郎给大明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因为身份原因,其实一直没有触及到上层。

除了少数人,如蓝玉,这是真正改变,进步了的。

其实,很多人只是迫于形势收敛了。

如今,四郎明显是担心,这些人故态萌生。

……

想着,徐达不由笑了,“四郎,你还是对自己太没自信了。”

朱棣看向徐达。

徐达含笑解释,“若是主力真出事,仇视伱的那群文武上层,的确会如你所说,歪曲事实,但我敢肯定,他们绝不敢跳出来做带头人,首先,你轻视了,这些年,你给大明精英层造成的压力和恐惧,他们仇视你,除了你提出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还有因为你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和恐惧……”

四郎太小瞧,这些年,他给大明精英层造成的压力和恐惧多么大了。

正是如此。

也就造成了,这群人的仇视。

他们想搬开四郎这座山。

陛下给这群人的感觉,也是如此。

只是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没这个能力,所以不敢仇视罢了。

当某一天,这些人发觉,他们也没有能力搬开四郎这座山时。

那时,这群人就会乖乖选择臣服。

“而且,这群人十分惜命,双重因素,我敢断定,这群人会搞事,但只会躲在暗处,绝不会跳到明面上做带头人。”

“再说普通百姓、普通将士家庭,我不信,他们会被谣言蛊惑!”

“你可知,这些年,金陵普通百姓,普通将士家庭,因你的缘故,日子好过了多少?”

城内百姓,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乡土村社。

因为他们不是以务农为生。

可为何,金陵城内的百姓,对乡土村社的推行如此热衷?

因为这些年,城内的百姓也已经受益了!

直隶大面积建成乡土村社。

在练子宁、方孝孺等人的引导下,农村百姓,纷纷效仿土桥村,集中全村人力物力修建粮仓。

事实上,造成了粮食分散在一个个村庄中。

士绅、粮商已经无法通过囤积粮食,赚取暴利。

以往,金陵每当春夏交际时,粮食价格至少都要上涨五成。

可自从乡土村社建成的越多,一年四季的粮价就越发平稳。

“你们土桥村,把粮铺开到金陵搅局后,玉米面、白面、大米这些主要口粮价格,更是较往年,都下跌了两成!”

“陛下对土桥村各种举措,以及各地乡土村社不断覆盖后,对民间物品供应、价格以及民情反响,一直都有详细的关注监察,我有幸看过这些监察汇总的折子,你是不知道,这些详细调查中,下面百姓对你的评价,京营普通将士,除了当兵吃粮,他们后面的一个个家庭,也是普通百姓之家……”

这些人,都是感念四郎的。

他不相信,仅凭别有用心之人推动的流言,就能让这些普通百姓之家,相信四郎是一个为了一己之私,断送数十万将士的人。

“只要上层的文武不敢露面,下面的百姓不被蛊惑,剩下那些京营中低级将领之家,妙云丫头难道还应付不过来吗?”

朱棣唇角浮现一丝笑意。

历史上,妙云可是亲自披甲上阵,防守过北平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泰山,京中百姓真的不会,听信流言蜚语?”

哼!

徐达哼了声,瞪了眼朱棣,“你要明白,皇权几千年了,你是唯一一个,给他们不一样希望的人!”

农村的乡土村社。

为城内百姓,量身打造的雇工身股制。

皇权天下几千年了。

除了朝代更迭换皇帝。

百姓其实看不到新希望,新变化。

四郎提出的这些理念,让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你其实知道,为什么咱们大明的精英层这么恨你,尤其是士绅阶层、权贵阶层,因为在他们看来,你这些理念,释放出了一只恶鬼,即便这些东西,在大明一朝搞不成,将来改朝换代,总有野心家,为了皇权,一定会重新把你这一套,能够让百姓赢粮影从的理念捡起来。”

“就好像,南北朝时期,关陇集团逐渐形成的稠佣制均田理念,当时在南北朝时期搞不成,可后来的隋唐,杨李两家的皇帝,为了坐稳江山,为了得到百姓支持,为了增强国力,不就把雏形形成于南北朝的均田理念拿出来了吗?”

“隋朝搞不成的科举制,李家皇帝,为了笼络寒门,不就重新捡起来了吗?”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士绅、权贵才对你恨得咬牙切齿,你这套理念,不光是影响了他们现在的利益,更有可能,产生千百年之久的长远影响。”

……

“你知道这些,知道士绅、权贵恨你入骨的原因,但你忽视了,或者,没有真正认清,百姓对你这套理念的感受。”

这些年,逐渐主动淡出权力,交权后。

闲来无事,就读读书。

这习惯,被大丫头强迫逼着养成的。

同时,观察金陵朝堂、民间。

他也有很多心得感悟。

他可以很自豪的说。

他女婿这套理念的出现。

完全可以媲美关陇集团的均田制、以及后来的科举制。

甚至影响更大。

至少,对于皇权天下而言。

推行乡土村社的大明。

绝对是皇权天下的分水岭。

与以往的皇权,在本质上,产生了不同。

不过,他这个大老粗,暂时还弄不懂,本质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

“所以,你只要安心打好这一仗,我们翁婿,且看金陵城,不同群体,到底会做出什么反应,看看我的分析对不对!”

朱棣经徐达开解,虽然还有些担心,可轻松了不少,含笑点头:“好,那我就与泰山看看金陵,各群体,会有什么反应。”

其实,他着急也没有用。

毕竟,无论如何,都赶不回金陵了。

现在只能尽快打垮脱古思帖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