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殿内,瞬间安静的只能听到所有人,紧张呼吸的声音。
朱橚愤怒瞪视海童。
这个该死的降人,真是把四哥的仁慈,当做筹码?
这个问题,让四哥怎么回答?
传到大哥耳中。
太子系耳中。
传回朝中,又会引发多少波澜?
北元从始至终都在算计大哥,纳哈出一路精锐几乎尽数被调往捕鱼儿海。
说实话,明眼人都能看出。
四哥的麻烦还在后面呢!
这该死的海童还故意在大哥和四哥之间埋刺?
找死!
“海童万夫长……”
朱棣的声音,瞬间打破殿内紧张压抑的气氛,众人纷纷看向朱棣。
朱棣含笑看着海童,“当年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也十分优秀,因出身缘故,也遭受到了成吉思汗麾下很多将领,乃至兄弟们的攻讦,若是没有术赤的心胸宽广,以及后来出走钦察故地,他若是继续留在成吉思汗身边,恐怕你们蒙古人,也不可能打下如此庞大的疆域……”
其实,蒙古人中间。
他不欣赏蒙哥、忽必烈这些被中原史书,浓墨重彩记录的人物。
不可否认。
这些人有雄才伟略,有野心、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可这些人毫无意外,私欲很重。
对个人利益,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能为了个人利益做任何事情。
……
相反,蒙古历史中,他特别欣赏术赤这个人。
有能力。
因出身问题,屡屡被兄弟、以及成吉思汗麾下将领质疑。
可恰恰是术赤。
一路协助成吉思汗,擒杀太阳汗。
招降或征服斡亦剌、不里牙惕、巴儿忽诸部。
后随成吉思汗南下攻金,取云内、东胜、武州、朔州等地,攻掠太行山东西30余州,并会诸军围攻金中都(今北平)。
在这个过程中。
术赤凭借卓越军事才能,身边也笼络了一大批追随者。
成为蒙古人中,一股极其强大雄厚的势力。
若是术赤真想争夺成吉思汗汗位的继承权。
也不是没有可能成功。
即便不成功,也一定会把蒙古人内部搅乱。
就好像后来蒙哥驾崩,忽必烈夺取汗位那样,最终让整个蒙古各方势力分崩离析。
再也不遵从蒙古人的中枢。
忽必烈只能建立元朝,自己玩儿。
反观术赤做了什么选择。
当辅佐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在东方占据了绝对优势,然后就开始西征,主动远离中枢。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
术赤与其兄弟们。
乃至与成吉思汗都发生了一些矛盾。
但术赤只是痛心成吉思汗对其怀疑,貌似,并未有过要争夺继承权的想法。
在他看来,恰恰是当时蒙古人中,术赤以及很多类似术赤的人,懂得大局为重,胸怀足够大,少了点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
所以才有了蒙古人创业前中期的团结和勇猛精进。
或许,将来他和大哥之间,也不可避免会发生摩擦碰撞。
毕竟,两个人,两颗脑袋。
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肯定少不了碰撞。
即便是上牙和下牙,还经常协调不好,咬舌头呢。
但只要大方向不出问题。
大哥将来支持兄弟们走出去。
他做大明的术赤,又有何不可。
给兄弟们做个表率。
大家都少斤斤计较个人利益。
无论最后大明版的‘忽里台大会’能持续多少年并不重要。
只要中原人、中原文明、中原文化走出去就行。
看看成吉思汗。
蒙古人向世界传递的游牧文化。
终大明一朝,都没有彻底将这种文化根除。
大明一朝,陆路上始终被蒙古人的游牧文化死死包围着,就像一只手,遏制了大明经济、文化从陆路方向,辐射更遥远的地方。
他不清楚。
历史上的‘他’。
是不是感受到了这种游牧文化,从陆路对大明经济、文化的包围。
所以一边数次北征。
试图彻底铲除成吉思汗留给子孙的遗泽。
一边,则开始派遣郑和下西洋。
但有一点可以看出。
大明时期的万邦来朝,主要来自南边海上。
贸易体系也几乎完全转移到海路。
海陆并进不好吗?
是周围的蒙古势力,终明一朝,都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底蕴单薄的游牧文化,伴随着领土扩张,在其轰然倒塌后,遗留的福泽,都能恩泽后世子孙数百年。
若换成中原文化,更擅长治理、经营、统治的中原文明呢?
中原文明的顽强和韧性,只要他扎根了。
就会顽强的生存下去!
否则,中原文明不可能延续至今,也不可能从三皇五帝开始,伴随着兵锋扩张,最终形成,大明两京十三省,凝聚力如此顽强,如此庞大的疆域!
所以,从始至终他都十分自信。
只要中原人、中原文明,跟着中原王朝的兵锋,如蒙古人那般走出去,就一定恩泽后世数百年、上千年。
小主,
……
海童深深看了眼朱棣。
他说这句话。
首先,的确是想给明太子心中埋根,有关燕王朱棣的刺。
其次,在听闻朱棣的设想后,他就莫名想推朱棣一把,想看看,这个人手握大明皇权时。
是否能重现,他们蒙古人曾今的荣光。
作为蒙古人,他们也怀念先祖们昔日的荣光。
若是能再次见证,明四皇子率领大明,重现蒙古人昔日荣光。
死也无憾了。
这样一个刁钻的问题。
很不好回答。
明四皇子直接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太子朱标肯定不可能相信。
可明四皇子的回答却十分巧妙。
之前,明四皇子就向所有人,展现了他的理想:如成吉思汗以长生天之名,中原人以理想之名,横扫四方!
当面对他刁钻的提问时。
明四皇子巧妙的提出,其很欣赏出走西方的术赤。
巧妙与其理想结合,回答了他刁钻的问题。
这番话,传到明太子朱标耳中,也更容易让朱标相信。
大概率,不会成为朱标心中的刺。
朱棣说到最后,收敛笑意,严肃道:“海童万夫长,诸位,我的宽仁不是无止尽的,我留下你们,是相较杀了你们,让伱们好好活着,更有利,类似的事情,下不为例!”
话罢,朱棣又看了眼,这座曾今开过‘忽里台大会’的雄伟宫殿,不作任何停留,转身就走。
哼!
朱橚微微冷哼,紧跟在后。
丘福、朱能等人忙跟上朱棣。
纳哈出为首,一群和林贵族,目视朱棣离开背影,低声窃窃私语。
“咱们败给这样的人不冤!”
“是不冤,没想到中原出了这等人物!”
“为什么大明的朱皇帝,不把这样的儿子,立为太子呢?真搞不懂他们中原人,为何非得立长?”
……
朱棣可不知,他的一番话,给一群蒙古贵族遗老遗少的冲击。
从和林王庭出来。
丘福、谭渊等人就被朱棣派出去。
搜罗马车、物资,进行全城戒严等等一系列事情。
由于蒙古贵族的投降。
城内的普通蒙古人,倒是没有出现反抗。
朱橚陪朱棣在街上,骑马而行。
唇角几次动动。
朱棣注意到,笑骂:“你有什么想说就说!不怕憋坏了?”
朱橚挠头讪笑。
看了看周围,确定只有他们兄弟二人,低声询问:“四哥,如果大哥将来难为你,你会如何做?”
这样的问题,他早想问了。
今天听闻四哥一番话,更想问。
可就是不敢开口。
朱棣略微沉吟,“如果一定程度的妥协,能够平息双方矛盾,我愿意妥协。”
将来,只要大明‘反燕力量’没有碰触他的底线。
他会选择妥协。
“若是朝堂对四哥得寸进尺呢?”朱橚追问。
朱棣不由笑了,“那就悍然打回去!其实领导一个团体,和做人也差不多,没必要时时刻刻让自己浑身都是刺,一副半点亏都不能吃的样子,长而久之,只会给人留下一个,你这人不好相处的印象,不愿和你打交道,你现在已经去地方实封做藩王,也有自己的小团队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团队,带成这般模样,表面看似,你这个团体很团结,可其实,也造成了,你这个团体十分排外,新来者,很难融入你这个团队……”
朱橚不由认真听着。
四哥说,大明也要有自己的忽里台大会。
说实话,刚才听到这个畅想时。
他浑身热血澎湃。
他没那种称孤道寡的野心。
只是觉,他们老朱家若是能有如此盛景,太让人激动了。
将来,他若是有出走的机会。
四哥现在教他这些,都能用得上。
而四哥教他,恐怕也是希望,有一天,他能走出大明吧?
“但也不能一味妥协退让,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没必要计较,可一些涉及底线的问题,必须计较。”
“个体,生而为人若是没有底线,不可能经营好生活和人生。”
“一个团队,若是一味妥协退让,必然损害团体利益,造成团体分崩离析。”
“同时,若是妥协退让,换不来对方的理解,反而让对方感觉你好欺负,得寸进尺,那就不好了,必要时候,就要凌厉的反击,让对方明白你也是有脾气的,你也是有底线的,这样反而可以让对方明白界限……”
……
朱棣从他和朱标,引申到日常做人做事。
如果将来大哥,真的在反燕力量的撺掇下,一而再再而三。
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和大哥打一场!
通过打疼大明,展现自己的底线!
……
朱橚认真听着,同时回想朱棣的过往。
四哥对蓝玉。
对吕本。
对冯胜,不就是如此吗?
“总之,你要记住,为人处事,斗争和妥协要根据自身底线,灵活运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嗖!
“四哥,小心!”
突兀的暗箭,让朱橚眼睛瞬间瞪大。
朱棣来不及躲闪。
暗箭直接命准胸膛。
力量十分不俗!
穿着纸甲,虽然挡住了箭,可朱棣还是感觉,胸口钻心刺痛。
抬头……
十步外,小巷口,一个少年转身就跑。
“小崽子,找死!”朱橚回神,睚眦欲裂大喊一声,策马追了上去。
朱棣也抖动马缰。
小黑嗖一下窜出。
转入小巷。
朱棣取下随军携带的三石弓。
折断箭头,弯弓搭箭……
嗖!
没有箭矢的箭射出。
越过朱橚。
砰的一声。
重重砸在少年的后脑。
啊!
少年变声期的疼痛声音响起,一个趔趄,狗吃屎般,狼狈扑倒在地。
朱橚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