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无须多心!”
顾襄摆了摆手,解释道,“陈寻是难得的人才,又立了不少功劳,本官自会酌情举荐。”
“你们奔波辛苦,回去休息吧,明天一早随我同往建康城!”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顾襄陷入了沉思之中,陈寻这个名字不停在眼前闪现。
从他刚到宜城县,便听到陈寻的名声,又目睹其治狱之能,天宁寺凶案弹指可破,当时还曾经为自己发现了一个能干的典史而欣喜。
他在永胜乡大火之后的表现,更是令人惊艳,布局精妙,只用了十来天的时间,便将罪魁元凶之一白胜拿下,还挖出了天理会这个隐藏的祸患。
不仅如此,只要与他接触过的人,几乎都能被其所影响,乐于为其效力,不管是狱卒、捕快,还是禁军将士,甚至是仙乐楼的歌姬,这是极为罕见的感召力。
自己身为钦差,也是皇亲国戚,多少人不惜一切来巴结,但这个陈寻虽然表现的很恭敬,但骨子里却有种笑傲公侯的气势。
他为官多年,这种气质也只在天潢贵胄身上看到过,陈寻只是个未入流的典史,究竟靠什么底气支撑?
若只是上述这些,顾襄最多也就是记在心里,谨慎任用,但最令他不放心的在于,陈寻有着无人能及的预测和推断能力,甚至可以解释为“天授”。
像这样既有才略,又能收拢人心,还有预知本事的人,只要到了朝堂之上,不消数年便能青云直上,成为天子的近臣。
陈寻却从不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若是被旧党所用,便能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
这才是顾襄心存忌惮的根本原因,他既想要用好陈寻,又担心陈寻日后难以制约,一时之间颇有些踌躇不决。
当然,这些都只是他深藏心底的念头,秘不示人,等到第二天上路的时候,依然亲切的让陈寻紧随在自己身边,谈笑风生。
“陈典史,本官与你相识时日虽然不久,但你屡屡献策建功,实在是难得的人才啊。”